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8689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北京地区葡萄园绿盲蝽成虫年变化动态分析 [2014/12/4 19:15:44] 来源: 作者:Admin



 

北京综合试验站

张国军 王晓玥 任建成 戚元勇 林秀敏 彭义杰

 

  摘要:本文调查了两种避雨栽培与露地栽培葡萄园的绿盲蝽成虫在生长季节的变化动态,析了其在不同栽培形式下的越冬和羽化危害程度,并分析了不同起源的葡萄种(品种),以及不同的其它树种对其产卵和羽化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存在两个明显的绿盲蝽成虫活动高峰;绿盲蝽成虫的羽化地或产卵地更接近樱桃、杏、苹果或杂草丛生地;具美洲种味的葡萄对绿盲蝽可能有较强的吸引力。

 

  关键词葡萄;避雨栽培;绿盲蝽;动态变化

 

  近年来,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对北京地区葡萄的危害越来越重,已经成为葡萄园早春和秋后的主要虫害之一。绿盲蝽成虫寿命长,是其主要的为害虫态。绿盲蝽成虫寿命长导致的世代重叠,并善于在地块或寄主间转移,是其易于避开化学防治的控制而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绿盲蝽成虫的科学治理是防控的关键。为摸清其成虫的主要发生规律,在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研究室主任科学家王忠跃老师和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棉虫组的协助下,我们对绿盲蝽成虫在北京地区葡萄园出现时期进行了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本调查于20135月上旬至10月下旬,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内核心试验园内进行。分3个地块共设48个诱捕器,地块分别为单拱避雨栽培区、简易避雨栽培区、和露地栽培区,其中,简易避雨栽培区与其它树种间隔开,相距较远。各地块葡萄树均采用篱架或V形架栽培,单主蔓整形,架面高度1.8-1.9米。诱捕器和诱捕剂由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诱捕器由福建省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专利号02203601.6,下口挂一尼龙网袋。诱捕器在每个试验区采取S形排布,距地高度1.3米左右。每星期三统计虫数,计数后将诱捕袋清空,中间补加诱捕剂两次。单拱避雨的棚膜是上年延用下来的,简易避雨棚于6月初覆膜。

 

  2 结果与分析

 

 

 

  在本次诱捕实验中(表1),48个诱捕器均诱捕到了绿盲蝽成虫,累计成虫量为1335只,最多的捕到152只,最少的为2只。其中最多的集中在简易避雨栽培区。

 

  2.1 单拱避雨棚内绿盲蝽成虫活动监测

 

  由2013单拱避雨栽培区(长棚)葡萄园绿盲蝽数量变化动态(图1)可以看出,从5月底到6月中是绿盲蝽成虫活动的第一个高峰期,平均每只诱捕器每7 天可以捕捉到7只绿盲蝽,尤其是编号46的诱捕器,在7天时间内可以捕捉到3040只绿盲蝽成虫。我们发现编号为46的诱捕器周围所栽葡萄品种主要为贝达,还有一些SO4,绿盲蝽对砧木品种贝达可能比较偏爱。

 

  从8月底到9月底是绿盲蝽成虫活动的第二个高峰期,但与第一个活动高峰期相比,成虫数量明显减少,一只诱捕器每7d平均捕虫不到两只,捕虫数量最多的仍为6号诱捕器。进入10月份后绿盲蝽开始产卵越冬所以捕捉数量几乎为零。

 

 

 

  单拱避雨栽培区(短棚)葡萄园绿盲蝽数量变化动态(图2),也表现出两个活动高峰时期,分别为5月底到6月中和9月中至10月中。短棚和长棚的区别是短棚中没有诱捕到大量的绿盲蝽,在第一个活动高峰期捕虫数量平均每7d5只,编号为18的诱捕器在第一个活动高峰期的捕虫数量最多,每7d可达到16只,所对应的品种为莎丽葡萄,北侧靠近杏树地块。

 

  由此变化分析,第一次高活动期的成虫主要是由北侧的杏树地过来的。可是到了第二个成虫活动高峰期,18号诱捕器捕虫数量却持续为0,反而是第13号捕虫器的数量为最多,其对应的葡萄品种为砧木品种‘SO4’。第二个成虫活动高峰期每7 d诱捕的平均数量为1只。

 

  2.2 露地区域葡萄园内绿盲蝽成虫活动监测

 

 

 

  根据2013露地避雨栽培区葡萄园绿盲蝽成虫数量变化动态可以看出(图3),与单拱避雨栽培区的长棚和短棚有一定的差异:其第二个活动高峰期不明显,到9月份时绿盲蝽成虫数量没有明显增长,每只捕虫器每7d平均只捕到0.4只。第一个活动高峰期是从5月底到6月中,平均每7d捕虫3.4只,捕虫数量最多的两个捕虫器分别为第20号和第25号,在5月的22日至29日的一周内,分别捕到了20只和25只,该位置所对应的栽培品种为‘红意大利’和‘莱克蒙’。这两个位置的北侧同样与杏树地相连。

 

  2.3 简易避雨栽培区棚葡萄园绿盲蝽成虫活动监测

 

 

 

  由2013简易避雨栽培区绿盲蝽成虫监测(图4)可以看出,诱捕器中捕虫数量要明显多于单拱避雨棚和露地栽培区。第一次活动高峰集中在522619日期间,平均捕虫数量每7d11只,捕虫最多的第13号诱捕器位于葡萄长廊内,靠近樱桃地块,数量明显高于其他诱捕器,在6月的第一周13号诱捕器捕捉到了50只成虫。除了13号之外还有1号诱捕器捕到的成虫数量较多,在5月的22日至29日捕到了31只成虫,该位置所对应的葡萄品种为‘瑞都香玉’。第二个成虫活动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从8月底到10月中,平均捕虫每7d2.2只,也是显著高于单拱避雨栽培区和露地栽培区。两次高峰的出现均以13号和1号瓶中诱捕到的成虫量最多,其中13号瓶与樱桃地相接,而1号西侧是杂草区,南侧离樱桃地也较近。

 

  此外,在靠近苹果地块的91011号诱捕器中也集中诱捕到了较多的成虫。在靠近松柏的4号、8号和12号诱捕器中诱捕到的成虫数量较少,尤其是在第一次活动高峰期中,这三个瓶诱捕到的成虫量最少。但在第二次活动高峰期时,4号瓶中捕到了较多的成虫,而812号瓶仍很少。

 

  3 讨论与结论

 

  我们的监测发现,在北京地区绿盲蝽成虫的活动存在两个明显的高峰期,第一次出现在5月下旬到6月中下旬,第二次出现在8月下旬到10月下旬。两次之间没有成虫活动迹象。据此分析,成虫主要在这两个阶段交尾,这为集中防治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实验还发现,诱捕存在区域性。在一些地块中可集中诱捕到大量的成虫,可能是由于绿盲蝽成虫的活动主要以寻找异性为主,从其羽化到被诱捕的时间较短,活动范围也较小。

 

  从两次高峰尤其是第一次高峰集中出现的位置,我们推测绿盲蝽的羽化地更接近樱桃、杏及杂草集中区域,苹果园次之,最不适宜其羽化之地是柏树地。在调查中发现,单拱避雨栽培区的18号瓶、露地栽培区的20号、25号瓶与杏树地相接。简易避雨栽培区的13号和1号瓶紧邻樱桃地,其中,13号瓶共诱捕到152只,1号瓶为99只成虫,1号同时与杂草相邻。

 

  而与苹果地相近的9号、10号和11号瓶总计诱捕成虫达123只。在离柏树地块最近的8号和12号瓶中,诱捕到的成虫量最小。

 

  此外,在单拱避雨栽培区的统计中还发现,南侧区域诱捕到的成虫集中在以‘卡托巴’和‘斯丘本’为中心的区域内,分析绿盲蝽可能对具有浓美洲种葡萄香味的葡萄更感兴趣。在单拱避雨栽培区的6号(共诱捕成虫96只)、4号(86只)、3号(37只)、7号(31只)和8号(32只),正好与本园区的‘卡托巴’、‘斯丘本’及‘康拜尔早生’相邻;在第13号瓶和14号瓶附近的‘布朗无核’,也是美洲种味较浓的品种。露地栽培区的33号瓶附近为‘NY14528’和‘金玫瑰’两个美洲种风味较浓的品种。这几个瓶中诱捕的成虫量均明显高于其它位置。尤其是在单拱避雨栽培区的3号、4号、6号、7号和8号瓶中诱捕到的成虫占到整个棚的73%。这只是根据本园区品种分布和诱虫结果的一种推测,第二次成虫活动高峰时(8月底到10月底),这类品种周边诱捕到的成虫不如第一次明显,若5-6月第一次活动高峰时的成虫是上年度产卵羽化而来,则进一步证明这类品种周边是其秋后主要的交尾或产卵活动区域之一。

 

  根据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本区域存在两次绿盲蝽成虫活动的高峰期。

 

  (2)绿盲蝽成虫的羽化地或产卵地更接近樱桃、杏、苹果或杂草丛生地。

 

  (3)柏树可能是绿盲蝽不太喜欢的产卵地之一。

 

  (4)具美洲种味的葡萄对绿盲蝽可能有较强的吸引力。

 

  (5)利用绿盲蝽喜爱的植物诱捕成虫可能是降低其危害程度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