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大、小褐斑病的发生为害状况如何?从症状特点上怎样区别?
葡萄大、小褐斑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往往同时发生,在多雨年份和管理粗放的葡萄园,特别是果实采收后忽视喷药防治病害的葡萄园,容易引起这两种病的大量发生。该病主要为害叶片,造成早期落叶,削弱树势,影响葡萄芽的分化和第二年的产量。
大褐斑病的症状特点常因葡萄的种和品种不同而异。在美洲种葡萄的叶上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红褐色,中部暗褐色,后期病斑背面长出灰色或暗褐色霉状物。在欧亚种群如甲州、龙眼品种上,呈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部有黑色圆形环纹,边缘最外层呈暗色湿润状。直径一般在3~10毫米,一个叶片上可长数个至数十个大小不等的病斑。发病严重时,病叶干枯破裂,以致早期落叶。
|
|
葡萄大褐斑病症状
|
葡萄大褐斑病症状(后期)
|
|
葡萄小褐斑病症状
|
小褐病症状特点:病斑直径2~3毫米,大小比较一致。病斑的边缘呈深褐色,中间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产生一层明显的黑色霉状物。这是该病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情严重时,许多病斑融合在一起,形成大斑,最后使整个叶片干枯、脱落。
二、葡萄大、小褐斑病是由哪种病原菌侵染的?其形态特点是什么?
大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拟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 vitis (Lev.)speg.]侵染所致。病斑背面的霉状物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束生,常10~30根集成一束,暗褐色,细而长,具有2~6个隔膜,大小为75~190微米×4~5微米。分生孢子在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长棍棒状至圆筒状,稍弯曲,下部略宽,上部较细,呈暗褐色,具7~11个隔膜,大小为23~84微米×7~10微米。
小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尾孢霉属[Cercospora roesleri(catt.)Sacc.]侵染引起所致。分生孢子梗松散不成束,呈暗褐色,有数个分隔,大小为46~92微米×3.5~4.5微米。分生孢子长柱形,直或稍弯曲,有3~5个隔膜,大小为26~78微米×6~9微米。
三、葡萄大、小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如何?有哪些防治措施?
大、小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基本一致。病原菌主要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第二年夏季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新、老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植株的叶片上,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孢子萌发后,多从植株下部叶片背面的气孔侵入,潜育期20天左右。此病自6月份开始发生,条件适宜时,可发生多次再侵染,8、9月份为发病盛期。一般是近地面的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为害。
高温多雨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夏秋多雨地区或年份发病重;管理粗放,田间小气候潮湿,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就重。防治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 消灭越冬菌源秋季落叶后,彻底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2. 加强果园管理及时绑蔓、打副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施磷、钾肥,提高树体抗病力。
3. 喷药保护 一般结合防治黑痘病、白腐病进行防治。注意喷布下部叶片和叶背面。勿需专门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