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经典的诗词大多数人小学开始就耳熟能详。那么,为什么当时西凉葡萄酒能受人喜爱?又为啥在西北的大漠戈壁之地,却能出产那么好喝的酒呢?
说起葡萄酒,那一定得聚焦唐朝,果酒在唐朝十分受到人们的重视,自酿葡萄酒更是从此时兴起。文献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奶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知其味也。” 唐太宗打通西域,就收到了酿制葡萄酒的方法。自此之后,用葡萄制酒的技术日益精进,民间流通的葡萄酒也大大增多。
大家都知道,唐代是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和开放的朝代,凉州后来也成为当时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唐朝,官方支持增强对外的贸易往来,很多外国人住进大唐,甚至在长安的东西市开起了各种商业店铺。其中以酒肆最甚,这里面卖的最多的就是葡萄酒。因此在许多诗歌和画作中,能够看到胡人往来络绎不绝,绝大多数酒肆都有胡姬跳舞助兴,有的胡姬甚至当起了掌柜,后称“胡姬酒肆”。曼妙的舞姿和西方金发碧眼的特征,让她们非常受欢迎。毕竟,美女带货谁不爱呢。正如李白《少年行》 中写的那样,“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不光民间酒肆盛行葡萄酒,宫廷贵族和边塞将士也尤其喜好这种葡萄酿制的酒。杨贵妃就是葡萄酒的爱好者。“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是杨贵妃和唐明皇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时,李白描绘杨贵妃美貌的诗句。这三首《清平调》呈给贵妃后,有史料记载,当时“太真妃持颇黎七宝盏,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意甚厚”。而对于塞外将士来说,每每军中犒赏、宴饮时,都要来上这么一杯葡萄酒,驻守边关、奋战沙场也算畅快了。
当时,最受欢迎的就是当时河东地区以及河西走廊的凉州地区所产的葡萄酒,分别对应现在的山西和甘肃。
根据经验,葡萄喜欢光、热、水充足的条件,同时有的葡萄品种又是非常耐寒的。阳光充足时,适当的干燥天气、昼夜温差大等综合因素反而有利于葡萄的成熟、上色和糖分积累。相反,在低温多湿的环境中则可能导致葡萄成熟期延迟、品质变差。
因此,虽然很多地方都能够种植葡萄,但是在夏季炎热干燥、降雨较少,能够控制灌溉水量的地区,就能产出更多、更甜的葡萄。而糖分越多,发酵也就越顺利。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也是著名的戈壁绿洲,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充足,这也是为什么凉州的葡萄更甜,酒更美。
和王昌龄同一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王翰,别看他是个文人,但他对于葡萄酒还挺有研究。他在《梨园寓稿》的《葡萄酒》一篇中有写道:“揉碎含霜黑水晶,春波滟滟暖霞生。甘浆细挹红泉溜,浅沫轻浮绛雪明。金剪玉钩新制法,紫驼银瓮旧豪名。客愁万斛可消遣,一斗凉州换未平。”
这几句诗不但美,其实还透露了唐朝时酿制葡萄酒的过程,将鲜美的葡萄揉碎,就着葡萄皮上的酵母菌一起发酵,葡萄汁液过滤再发酵,最后得出成品。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过人家王翰的安利,意境上可以说非常到位了。
在唐以后的发展中,葡萄酒的酿造方式也在不断发展演进,并分化为不同的流派。比如西域葡萄酒仍以自然发酵为主,中原一派的葡萄酒则尝试在葡萄浆中加入酒曲共同发酵,内地还有的采用蒸馏技术提炼高度数的蒸馏葡萄酒,也算得上是白兰地的雏形了。
到了现在,凉州早已更名,变为了甘肃省的市、县,但甘肃一带仍在我国几大葡萄酒产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葡萄和葡萄酒也作为当地发展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人们带来更多天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