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31964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体系介绍
瑞士葡萄印象与思考 [2016/10/20 12:59:08]   来源:北京综合试验站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20169月中旬,有机会赴瑞士进行了葡萄酒产区考察,主要集中在苏黎世、纳沙泰尔和Vaud葡萄产区(日内瓦湖北岸,瑞士第二大葡萄产区),对其葡萄种植园的壮美景象感叹不已。在降雨量超过1000mm的地区,能够种植出这样的葡萄感到十分惊奇。于是,对其种植区的选择、栽培管理方式及病虫害防控等的调控措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与走访。回来后,又查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之前的一些疑惑似乎有了些许答案,但仍需进一步证实,整理此次出访的个人想法供大家参考并请多多指正。

 

  1.葡萄园印象

 

  在瑞士访问期间,感触最深的是葡萄园与湖就像儿时的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只要看见大一些的湖,几乎就可以见到葡萄园了。近湖岸边向阳的山坡上,不论行向,也不按等高线,各种排列的小块葡萄园便很随意地相聚在一起,形成各具特色的葡萄产区。酒庄的建筑也不很奢华,在平地或较高的小山顶上,可能是不想与葡萄园争土地吧!葡萄园之外的用地非树林即牧场,其间点缀着各色建筑,或牧场主家或厂房,弱电小护栏围档着的牛羊也十分有秩序地享受着美餐。每一个场景都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养眼的绿色主色调中一行行葡萄树构成的或起伏或交错的优美线条;汽车洋房撒在树影映衬下的草地上呼唤着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守护着葡萄园的牛羊好奇地询问远方游客的双眸;晚霞映红了湖面,温暖着岸边,像少女静静等待与葡萄王子的世纪之约……。

 

  2.规范的葡萄种植

 

  瑞士的葡萄种植相当规范,我们所到之处的葡萄园大多采用3m左右行距,单篱架种植方式,株距1m左右,直立主干高度约60-70cm,每株树旁立有一直立且稍高于主干的支柱(合金材料或木杆),用以固定主干。多采用头状整枝(极短梢修剪)与双臂水平长结果母枝(长梢修剪)混合整枝,有时也有长结果母枝晚更新的,呈现直立主干加多年生水平主蔓,其上极短梢修剪,但多以2-3年生主蔓居多,随即便回缩更新了。架材为合金材料、水泥或木杆,其上多拉4道丝,第一道在葡萄树直立主干头部位置,约60-70cm,为单股丝(漆包丝或铅丝)。24道丝均为双股丝,用以固定新梢,其中合金架材两侧有间距很密的配套卡槽,易于固定拉丝,若想加密拉丝十分便捷。2-4道拉丝非钢丝和铅丝,有软塑料、橡胶或合成材料包裹,似漆包线,在两架材中间的双股拉丝上有间距不等的配套小卡子,以确保双股拉丝的间距。中间立柱上,与边柱相对应的拉丝位置处,有固定拉丝的开口,并配有防护卡以保护细拉丝。新梢不引缚,直接夹在2-4道双股拉丝中间。第一道拉丝非常紧,葡萄树的主干高度很统一,长结果母枝和极短梢结果母枝的高度也比较统一,结果带集中分布在1-2道拉丝之间,果实转色成熟期间摘除老叶,葡萄果穗周围很通透。转色成熟期间结果带常拉有防鸟网,上下网口用卡子固定,也有葡萄园用电机控制的旋转或抖动彩条布来驱赶鸟的。

 

  全园自然生草或行内覆草结合行间自然生草的土壤管理方式,大多数无灌溉沟渠和滴灌设备,仅有个别园区有滴灌,也仅限极特殊年份或季节使用。葡萄种植行内的地面较行间稍高出约10-20cm左右。在园区里偶尔见到葡萄枝叶果上的病虫害,但不是很重,这也是我特别惊奇之处。考察时发现他们对虫害的防护措施较多,有迷向丝、性诱剂和诱杀剂等的使用。此外,葡萄叶片正反面均可见到很细微的药斑,在葡萄结果带上有较明显的用药更多的痕迹,沟通后发现也仅以波尔多液或调配的石灰制剂为主。树体生长量不是很大,单个副梢不做特殊处理,在架面高度之上约10cm左右主梢摘心打顶,单篱架的叶幕厚度约为30-40cm之间,上部稍厚。

 

  整体感觉瑞士的葡萄园种植十分规范,配套栽培技术成熟到位,园区管理比较简化,劳动效率较高。在年降雨量1000mm以上的地方,能够有如此规范整齐的酿酒葡萄产区,这里面的细节还真值得我们细细思量和挖掘。

 

  3.问题与思考

 

  在我的传统认识里,欧亚种葡萄喜欢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类型,夏季干热少雨阳光足,冬季湿润温和降水多,也只有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产出真正优质的葡萄与葡萄酒。从访问到现在,脑海中一直被多年来的传统认识与此次亲眼所见之间的巨大反差所困扰。影响和限制欧亚种葡萄种植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光热、降雨、土壤哪个起主导作用?哪些因素之间可以相互弥补?如何衡量?较长的生育期又遇较多的降雨,葡萄的生长势是如何控制到位的?越想问题越多。

 

  于是,回来后查阅了相关资料,表1为瑞士两个典型葡萄产区各月平均降雨量和最高气温。从中可以看出,在5-8月间,两地的平均降雨量都在100mm以上,累积可达400mm之多,但此间的气温并不是很高,最高温只有25℃左右。这一点与我国大多数地区不一样,我们常常是雨量大而温度也较高。

 

 

 

  按照国内外葡萄区划较常用的最适热量指标和采收前两个月的水热系数指标粗略地计算了一下,瑞士这两个产区热量指标的活动积温较高,而采收前两个月的水热系数K值(K8-10),怎么计算也在2以上,按平均最高气温计算也在1.52之间,按传统葡萄区划分类,此区只能生产一般或中等质量的葡萄酒。我们先不管它是不是最优质的葡萄产区(以前曾特意查找过国外非适宜产区的葡萄种植相关资料,以更好为我们的一些产区提供参考,如新西兰、日本等国),仅从树势控制、简约化树体管理和病虫害防控几方面就比我国绝大多数产区具有强得多的比较优势,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从中可以借鉴的理念和技术有哪些?

 

  4.似是而非的答案

 

  (1)良好的微气候小环境

 

  瑞士的绝大多数葡萄产区均分布在大湖周边,而且是向阳较好的坡地上。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