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棚进行水稻育秧,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黑龙江省应用,本世纪初开始大面积推广,为早育苗、育壮苗、早插秧创造了条件,水稻产量与品质由此大幅度提高。
2014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6121.7万亩,与之相对应的是水稻育秧棚面积已达到10万余亩。我省从南到北,一般在 3月23日完成水稻育秧棚扣棚,4月23日完成棚内播种育苗,5月25日完成水稻苗插秧,然后水稻育秧棚进入闲置期。
如何综合利用水稻育秧棚,提高大棚与土地的使用效率,成为我省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水稻种植户先后在育秧棚中尝试种植食用菌、蔬菜、玉米等作物,都因整理土地费时费工、作物生长环境不良、经济效益不好的等问题而没有形成固定的种植模式。
通常,我省4月上旬开始在水稻育秧棚中播种已发芽的水稻种子,直到4月末棚内一般处于高温高湿状态,之后进入到大棚放风练苗期,直到5月上旬至5月末,开始移苗进行露地定植。水稻育苗一般采用基质栽培并使用专用除草剂,移苗后如果种植其他作物,如种植蔬菜、瓜类等,土地需要重新打垄或作畦,由于水稻育秧期打水较多,土层板结且除草剂残留较多,致使作物长势受到抑制。
如果在水稻育秧棚中种植葡萄则可规避以上问题。主要技术要点:一是利用根域限制栽培方法在大棚两侧种植葡萄。通过对根系的有效限制,防止葡萄根系长到栽植沟以外与水稻苗争夺肥水,还可防止水稻育苗水及除草剂对葡萄根系产生不良影响。二是利用棉被为葡萄树体进行无土防寒。对葡萄树体采取无土防寒方法,可避免土壤防寒时对棚内土壤耕层的破坏,同时为保证葡萄生长与水稻秧苗生长不发生矛盾,可通过对葡萄解除防寒时间的调节,实现对葡萄物候期的控制。三是利用倾斜主干厂型水平叶幕栽培模式种植葡萄。
葡萄占天多、占地少,枝条柔软,可根据棚高、棚宽因地制宜、随空造型。在葡萄进入盛果期时,棚内上空既是葡萄的结果面,而地面始终处于休耕状态,可通过覆盖地布或地膜等方法控制杂草的生长及病虫害的发生。四是利用育秧棚固有棚膜实现葡萄避雨栽培。我省气候特点是雨热同季,棚内生产葡萄可实现欧亚种葡萄的优质栽培,同时由于设施条件的作用,可极大地延长葡萄的生育期,使早、中、晚熟优良鲜食葡萄在我省都可种植成功,缓节销售压力。五是撤掉育秧棚膜可实现葡萄露地栽培。我省露地栽培欧美杂交种葡萄已获成功,如果撤掉育秧棚膜则可实行露地葡萄生产,可根据地缘优势选择鲜食葡萄生产或酿酒葡萄生产。
目前,我省正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以此带动全省水稻规模化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于是利用水稻育秧棚种植葡萄也因此会形成规模化生产效应。该种生产模式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不仅可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设施资源,同时会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提供新的途径。
近日,哈尔滨综合试验站已和省农科院水稻所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合作中发挥各自技术优势,联合进行技术公关与协作。在此,也希望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的同仁积极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建言献策并提供相关技术和优良品种,为黑龙江葡萄与水稻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水稻育秧棚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