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24日,刘延琳教授应邀出席由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协会主办,甘肃紫轩酒业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本土优质葡萄酒质量因子探讨”研讨会并做学术报告。加拿大葡萄酒酵母方面的专家John Husnik 博士也应邀出席。研讨会吸引了紫轩、祁连、莫高、国风、皇台、腾霖紫玉、敦煌阳光等10多家葡萄酒企业的三十多名总工、酿酒师和技术人员的参与。
国内外葡萄酒专家围绕中国传统葡萄酒产区从欧洲效仿路线向本土风格塑造路线的转变,提升中国葡萄酒的市场竞争力,探讨了香气细节、产品形象、酒体质量、酵母营养等葡萄酒的质量影响因子。
刘延琳教授做了题为《中国葡萄酿酒酵母菌的资源、分类、多样性研究及优良菌株的筛选、应用》的技术报告。近10年来,刘延琳教授和她的科研团队,对国内各葡萄酒产区酿酒微生物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和鉴定,已搜集到近2万株酵母菌株,结合分子生物学、基础特性和应用测试研究,目前已有几十株表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其中CEC01酵母经过近8年来在中信国安、汉森、御马、圣路易丁、戎子、莫高、祁连、国风、沙城长城等多年多点的应用中试表明,其在酿酒特性及感官品评上的多项指标表现与国外优质商业酵母菌种相当,部分特征表现及感官评价优于国外商业酵母菌种。刘延琳教授的研究也再次验证了中国本土葡萄酒产区蕴藏着丰富且有价值的酵母菌种资源,中国酿酒界要提升对中国本土葡萄酒文化的认识,酿造具有差异化、典型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国本土优质葡萄酒。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与技术报告相关的品酒活动,其中中国本土酵母CEC01所酿造的酒样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打破国外酵母在国产葡萄酒酿造中一统天下的局面,为酿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酒庄酒提供了更多选择,吹来一股强劲的中国风,获得酿酒师们的高度评价。
结合现场品评和讨论、专家点评与总结,通过品评对比,使与会者亲身体验技术报告的实用性,亲身体会新产品在本土葡萄酒香气、口感等综合品质方面的帮助,坚定对酿造中国本土优质葡萄酒的信心。同时结合产区内不同酒庄的技术交流,老中青酿酒师的互动,技艺切磋,产区酿酒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有积极的意义。
会后,与会人员到紫轩及祁连葡萄酒公司参观、考察并进行葡萄酒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