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23592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体系介绍
哈尔滨综合试验站葡萄无土防寒试验获得初步结果 [2014/6/20 9:40:54]   来源:哈尔滨综合试验站 鲁会玲 肖丽珍 覃杨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严寒的气候条件极大地限制了葡萄产业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设施葡萄栽培试验与推广,破解了我省发展优良品种生育期不足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设施葡萄埋土防寒再次成为产业发展瓶颈。


  以往,我省露地栽培葡萄行距一般是3~5米,一是为通风透光良好,二是为埋土防寒时取土量充裕;而采用设施化栽培葡萄,由于建设成本较高,为获得前期的高效益,常采用高密度栽培方式,因此大都采用1.8~2.2米的行距,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是防寒取土困难、防寒后根系受伤、裸露较多,树体冻害时有发生等问题。近年来,我省劳动力严重短缺,劳动力价格持续提高,大面积发展葡萄生产不仅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而且在相对固化的时间内完成埋土防寒与解除防寒成为发展葡萄产业的又一瓶颈,因此在我省试验与推广葡萄无土防寒技术势在必行。


  从2011年冬季开始,哈尔滨综合试验站利用三个冬季,在黑龙江省不同地区设置了多个设施葡萄无土防寒试验点:哈尔滨综合试验站核心示范园、哈尔滨市松北区东金集团葡萄王国葡萄园、哈尔滨市道里区榆树农业科技园区葡萄园、五常市园艺研究中心葡萄园、黑河市红色边疆农场葡萄园区等。并以不同覆盖材料、不同覆盖方法及不同防寒时间分别设置了对照试验。防寒物选用无机玻璃棉被、普通棉被及葡萄行间土壤等三种覆盖材料进行对比试验;防寒方法采用树体上直接覆盖棉被、先覆盖地膜再盖棉被、先覆盖废旧棚膜再盖棉被之上再覆地膜及直接覆盖行间土壤等四种方法。进行了试验,通过葡萄树体三个冬季的越冬表现,初步认为:树体上先覆盖废旧棚膜再覆盖普通棉被的方法和材料为最佳防寒方式,主要表现为树体无冻害发生、枝条无干枯现象、材料平摊成本及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等综合优势。


  总的来看,防寒棉被价格较高,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分摊成本较低,而且极大地降低了防寒和解除防寒的劳动强度和时间压力。目前,该种防寒方式正逐步被规模化葡萄生产企业所接受,并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