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开始,部分媒体看到了国产葡萄酒的未来之光,以2020年为底,惊呼即刻起已经进入“触底反弹”周期,这样说是有理由的。
2021年开始,多数国产葡萄酒已经实现了正向增长,特别是龙头张裕引领高增,王朝体现出调整结果营收见涨。
不过,另一种声音却很尖锐,多位自由撰稿人抒发,主要表达出对国产葡萄酒的发展不应过度乐观,持崛起依然“遥遥无期”之观点。
支撑点则主题是国产葡萄酒依然大面积处于亏损之中,即使业绩回暖,与进入深度调整节点的2019年相比依然有差距,最大的问题则由于国产葡萄酒的龙头不够强大,整个行业结构性发展不明显。
事实上是怎样的?如果从2021年国产葡萄酒上市企业中报观察,能否重拾发展的信心?
业绩回暖仍在低温区
主要的国产葡萄酒上市企业中报显示,多数企业营收都实现了较高恢复性增长。以张裕领衔,王朝酒业、威龙股份、ST中葡、怡园酒业增速明显。
与2020年的“惨兮兮”相比,上市的葡萄酒企业表现出不错的回暖势头。具体情况为:
张裕实现营业收入18.74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32.14%;净利润3.72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6.69%。
威龙股份实现营收2.4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44.44%;净利润-121万元
,较上年同期上升99.12%。
王朝酒业实现营收1.80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99.8%;净利润1938万元,较上期同期降低86.34%。
*ST中葡实现营收1.17亿元,较上期同期上升177.05%;净利润1124万元。
ST通葡实现营收3.47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1.75亿元;净利润-235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80.54%。
怡园酒业实现营收4284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16.27%;净利润354万元,较上期同期上升281.85%。
莫高股份实现营收6310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73.75%,净利润-1570万元。
XN知酒查询A股加H股7家国内上市的葡萄酒公司的中报,根据数据统计,来看国产葡萄酒品牌(威龙国内上市)所呈现的新特征。
一、集体业绩恢复。
二、总体规模小。
国产葡萄酒品牌即使业绩回暖,但仍然没有实现“做大蛋糕”,据统计,7家品牌共实现营收29.62亿元,净利润3.83亿元。
三、整体仍然低迷。
2020年的业绩做同期对比,虽然会让人眼前一亮,但理性的视线应该放在发展历史里,自2018年进口和国产葡萄酒均下降时,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开始大调整,2019年是深度调整的元年,2021年同比2019年,这份成绩并不理想,以龙头张裕为例,仍未实现恢复。
四、强弱分化严重。
张裕比其他全部上市企业的营收综合还要高,是第二顺位的5倍多。
五、强并不强,弱是真弱。
龙头张裕的规模未超过20亿,且增速表现一般,还未回到调整时的2019年水平,其表现并不强势,而后面的企业,业绩规模小,外加仍有企业处于亏损之中,从这些企业的规模可以看出,他们代表的正是广大的国产葡萄酒现状。
六、盈利能力弱。
以四家实现盈利的上市品牌净利润来看,张裕为19.85%,王朝酒业为10.77%,*ST中葡为9.6%,怡园酒业为8.26%。可以看出,国产葡萄酒的结构化、规模化依然制约着持续健康发展。
从数据上,很难说国产葡萄酒(威龙排除)在业绩回暖后已经走向了“崛起”,对于一个行业而言,规模、龙头、利润、结构等不仅是衡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发展的基础,应当理性和谨慎看待国产葡萄酒的发展。
葡萄酒的“理想国”与努力中的他们即使国产葡萄酒的强大并不会一蹴而就,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正是对国产葡萄酒发展最好的周期。
外部环境看,较劲多年的进口葡萄酒已经陷入了“量额双降”的窘境。一方面,疫情因素导致国际运输问题频发,国外疫情的严重也影响了其政策的生产;另一番方面则是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国产葡萄酒发展,自对澳大利亚实施反倾销税后,今年上半年,其对华出口额出现了84%的暴跌。
更多的动力则是国产葡萄酒内部力量的强大,从整体上看,国产葡萄酒厂家和企业家在品牌意识、品质打造层面有较大进步,让国产葡萄酒的形象得到提升。
更多则是来自国产葡萄酒企业的积极探索。
龙头张裕是表现得最系统的企业,其大力推进“聚焦高品质、聚焦中高端、聚焦大单品”的发展战略,中高档产品和重点市场的销售份额都取得了突破。
王朝酒业是国产葡萄酒的一张名片,近年也在努力实现品牌复兴,在多年的产品结构优化方针下,中高端葡萄酒产品的销量出现显著增加。据了解,王朝已形成干化、七年藏、梅鹿辄、王朝经典、老干红和半干白5大主线系,分别针对商务、国民、高端品鉴等场景。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国产葡萄酒更注重多渠道的探索,在并不强势的传统渠道之余,多家企业构建起了新兴渠道的销售体系,张裕积极抢占线上等新兴渠道和数字化转型,怡园酒业在天猫及京东等平台上的在线销售额实现稳步增长;ST中葡在稳定现有经销商基本盘面的情况下,也加大了布局电商新零售业务的力度。
上市企业之外,也应该看到众多非上市企业但竞争力更强的企业。
长城葡萄酒在上一代掌舵者梳理出五大单品,后升级为五大品牌之后,成为国产风土的代言者,虽后经历了换帅并在面对新冠疫情影响,但其在品牌营销、事件营销上依然亮眼,也保持了原渠道的稳定。
日前,长城葡萄酒进行了重大人事变动,程军任长城酒事业部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官方介绍,程军历经长城各大工厂历练,专业素质及综合管理能力突出,对长城酒业务了解深入。且此前其在酒鬼酒任职,并推动品牌力提升、产品结构升级和全国化拓展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茅台葡萄酒推动大商模式,质量白皮书建设,以及开启了封桶等新模式,为国产葡萄酒做大提供了新的思路;河南老品牌民权葡萄酒,则与省内诸多大企业实现了联动,特别是和仰韶酒业的合作,被看作豫酒振兴的红白结合。
强光之余,微光同样值得关注,张言志领衔的西鸽、第一瓶干白诞生地沙城葡萄酒、以及网红品牌醉鹅娘等,都在不同程度实现了小而美而精的发展。
最大的难题是消费者
国产葡萄酒的信心,也来自协会与政府,中酒协预计到2025年,我国葡萄酒行业产量为70万千升,追上进口葡萄酒量的年度最高峰,销售收入达 200亿元,实现利润40亿元。
宁夏与新疆也传来政策利好,均提出冲刺千亿产值。这意味着,国产葡萄酒将进入大产区战略时代。
前景无限好,但国产葡萄酒仍然处于缺乏大单品、大品牌的困境,XN知酒认为,其中的症结在消费端,厂家的所有信息几乎只能在渠道内传达,消费市场的混乱依然是最大的困扰。
今年2月,一篇《国产葡萄酒市场“拔凉”》的文章,在今日头条引发了热议,从消费者关心的角度,XN知酒编辑部认为,正反映了国产葡萄酒消费低迷的问题,特整理编辑如下:
1、品质
@网友:喝了不少中低端的普通酒,觉得国产张裕的还能凑合喝,但是也挺尴尬的,50以下明显偏水,50以上又不如添点买个进口的。个人觉得哪怕是智利产的那种最便宜的拉菲,也比国产同价位的好喝。
@网友:国产好葡萄酒穷人喝不起,富人喝不下,正好上下够不到,那种几十元一瓶的勾兑葡萄酒更是比不上饮料好喝,所以卖不好是正常的。
2、信任
@网友:假货太多,想喝又怕喝假货,所以干脆不喝了。
@网友:以前我们也喝葡萄酒,后来假酒太多,花大几十上百可能会买瓶假酒。
@网友:货真价实,别老动不动就想挖坑让消费者往里跳。
@网友:你永远不知道一瓶葡萄酒值20还是值200还是值2000。
3、白酒冲击
@网友:白酒二两就能让你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葡萄酒得两瓶。
@网友:作为酒民,每日饮酒,红酒缺点:朋友来了不够喝,带了两瓶酒三五好友还没微醺就没了,带两瓶白酒或蒸馏类洋,
三五好友微醉 。还是白酒好,慢慢品微甜。
@网友:葡萄酒和黄酒,不太适合大多数中国人的饮酒习惯。
4、场景不接地气
@网友:主要葡萄酒都是配西餐整的高大上,喝个红酒吧还得弄个牛排啥的,弄盘花生米不是那意思,上去了下不来不接地气。
5、价格不亲民
@网友:葡萄酒不往下看,还怨什么呢?国产红酒的处境其实和国产车差不多,看看国产车是怎么做的。
@网友:什么时候葡萄酒能跟白酒一样亲民了,就行了。国产红酒总想二锅头档次,卖出茅台的价格。
@网友:中国80%的老百姓收入低,生活成本高,喝不起葡萄酒,你们将葡萄酒的价格,归到啤酒价就火了。
@网友:国产葡萄酒大部分走酒庄高端路线,远离大众消费群体,不亏才怪,去超市看看,就那么两三个品牌,几十块的就几个品种,多数上百元一瓶,谁喝的起啊。
(XN知酒注:国产葡萄酒价格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规模小无成本优势以外,税收是最大的成本,主要有三大税负,分别是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一瓶标价百元的葡萄酒税收成本在23元以上。)
6、进口冲击还在
@网友:最典型的是葡萄酒假货太多。而且进口葡萄酒比国产价格差不了多少有的还便宜,比如智利的。
@网友:主要还是没有葡萄酒文化,就跟学外语似的,你到国外学的就比国内快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