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8701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设施葡萄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3/7/17 20:58:24] 来源: 作者:Admin

 

 

 

                                 豫西及黄土高原综合试验站

                                 刘三军 章鹏 周增强 陈锦永

 

  葡萄在设施栽培的人工条件的保护下,与露地栽培的环境条件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是一个独特的栽培环境系统。葡萄的设施栽培创造了适宜的温度与湿度环境,为葡萄的周年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葡萄设施栽培的发展,造成对葡萄危害的病虫种类显著增加,危害程度也在加重。

 

  1 发生特点

 

  (1)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土壤是葡萄根系生长与发育的基础,也是病虫害安全越冬的场所。这是由于:(1)在棚室保护地栽培条件下,面积有限,品种单一,土壤中残留的根系与叶片导致了病虫害的积累量增加,单位面积的病菌量相对较高,病害易于发生。(2)棚室内单一的栽培方式,导致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失衡,因而常诱使病害发生。(3)棚室内比露地栽培的温湿度高,有利于病虫害迅速的、大量的繁殖与流行。(4)棚室内多种病原菌随病株残体及地下害虫在土壤中越冬比在露地安全,甚至可以周年发生。这些都使根部的病虫害严重发生,如根腐病、白腐病、霜霉病及蝼蛄、金针虫及地老虎等。

 

  (2)喜湿病虫害

 

  棚室内的湿度大,在寒冷季节、夜晚密闭保湿的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可至90%100%,植株表面常有露珠,致使葡萄灰霉病、霜霉病、软腐病等病害发生严重;喜潮湿环境的害虫,如蜗牛、蛞蝓等发生严重。

 

  (3)小型害虫

 

  棚室的温湿条件,虽然利于葡萄的生长与发育,但也对病虫害的流行与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设施栽培的葡萄管理中,大型的食叶害虫、蛀干害虫一般发生少,而且也易于被发现,不易大量发生;而小型害虫如蚜虫、介壳虫、叶螨等既可在露地越冬,又可在棚室内继续生长发育繁殖造成危害。尤其是蚜虫在棚室内可世代重叠危害,造成树势减弱。另外,在北方露地不能越冬的而在棚室内可以越冬的、周年繁殖危害的白粉虱,已经成为棚室栽培的重要害虫之一。

 

  (4)棚室内外病害交替发生

 

  棚室本身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棚室去膜后,棚室内外空气流通,也为棚外的病菌进入棚内创造了条件。在去膜期间,正值棚外高温季节,也是露地栽培病虫害危害较严重的季节,从而棚外病菌潜伏到棚内越冬、繁殖,因此加重了棚室内的病菌量。

 

  2 防治对策

  设施葡萄栽培中病虫害的防治,除应遵循葡萄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选栽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抗逆性、科学使用农药等措施外,还要根据设施栽培中病虫害发生的特点,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优质壮苗

 

  在棚内苗木栽植前,首先选用经过植物检疫的苗木和种条、对引进的苗木要进行药物消毒、温汤浸泡等处理,确保苗木不带有病菌或越冬虫卵等。常用药剂有: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5%硫酸铜、5%10%硫酸亚铁及敌克松、多菌灵等。采用药物处理浸泡种条与种苗,杀死所带病菌。

 

  (2)改善棚室生态环境,抑制病虫害发生

 

  每种病菌及害虫对自下而上的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可利用棚室是一个密闭的、可调的生态环境,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生存与发生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对病虫害加以抑制。

 

  ①改善棚内温湿度

 

  随时通风换气,改善棚内的温湿度,保持葡萄叶片上不结露。一般在棚内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时,叶片上则无露滴出现,能有效抑制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如花期出现葡萄灰霉病在温度为15~21℃,相对湿度为80%以上时,病害则迅速蔓延,若在花期保持空气湿度为50%~60%时,灰霉病则得到有效控制。葡萄叶片霜霉病的发病条件是低温高湿,在霜霉病初发期,将棚内环境湿度降到60%以下,则可减轻病害或不发病。

 

  ②闷棚提温增湿

 

  闷棚提温增湿,可有效抑制棚内红蜘蛛、介壳虫的发生及抑制叶片霜霉病、灰霉病的发生。由于红蜘蛛、介壳虫适合于干旱环境,高湿则抑制其发生与生长;霜霉病适合于低温高湿环境,高温则发生受抑制。闷棚增湿是将温度提高到3540、相对温度提高到90%上。时间一般维持12天。长时间的高温高湿是利于葡萄生长的。

 

  ③采收后及时撤除棚膜

 

  葡萄采收后及时撤除棚膜,使葡萄植株处于自然生长环境,棚内的植株及土壤经过日晒雨淋,既可活化棚内土壤,又可对土壤进行高温、日光消毒,减轻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的发生,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恢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平衡。

 

  (3)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由于棚内是一高湿生态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发生与繁殖,所以可采用有益微生物菌防治有害生物,如采用青霉菌防治温室白粉虱、食蚜蝇防治蚜虫等。同时,还要保护棚内的瓢虫、草蛉等有益生物。

 

  (4)采用机械防治、人工捕捉等方法并用

 

  对棚室内体形较大的害虫可以人工捕捉;对少量的病枝、病叶采用人工剪除;利用蚜虫、白粉虱喜黄色的特性,在棚内悬挂涂有黄油、或粘虫胶卷的黄色板,粘附蚜虫与白粉虱等;利用蚜虫厌恶银灰色的特性,在棚内悬挂银灰色反光膜,可驱避蚜虫,并起到棚内增光的目的。当发现地老虎等地下害虫时,可地面撒放均匀拌有90%敌百虫1000倍液的鲜草,诱杀地老虎;对成虫有趋光性的害虫,可在棚内安放黑光灯诱杀。

 

  (5)无公害化学防治技术

 

  棚内用药要根据病虫害的危害程度进行,只有当达到防治指标时才能用药防治。一般情况下采用人工防治、生态防治及机械防治。用药时提倡用烟雾剂、熏蒸剂、粉剂等方法。①对灰霉病、疫病采用45%百菌清烟雾剂或10%速克灵烟雾剂熏蒸,用量为200/666.7平方米;3%涕必灵烟剂0.5/立方米。对鳞翅目害虫用712烟剂。②对钻蛀类害虫,用溴甲烷或硫酰氟3050/立方米,密闭24小时,或磷化锌70/立方米,密闭72小时,分别放于棚内的不同位置,用暗火点燃,冒烟后闭棚24小时,每71次,连用23次即可。③选用喷粉防治时,不可选用乳油或可湿性粉剂喷雾。由于棚室内湿度较大,植株表面常有水珠或棚内滴水,喷雾时易于产生药害或效果不理想。只有当棚内外温度适宜、棚内湿度较小时,才能使用喷雾的方法。

  

  (6)搞好棚内外卫生

 

  对棚内的病叶、病枝及修剪后的枯枝落叶等,要及时清理出棚,进行烧毁或使其远离棚室。清除棚附近的杂草及相关病虫害的寄主,减少病虫害滋生的场所。不要在近棚室处堆放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棚内施用的有机肥要经过充分的腐熟。

 

  (7)采取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

 

  棚室栽培葡萄的密度要适宜,以利于通风和透光;灌溉时,尽量采用管灌,有条件的可在架下铺地膜,灌溉时,在膜下灌溉,减少棚内的水分蒸发,从而降低棚内温度;棚室选用透光率高、保温性能好、内壁冷凝水滴少的无滴膜。在高温季节可采用覆盖遮阳网保持棚内适宜的湿度。

 

  (8)做好越冬前及萌芽前的杀菌工作

 

  在葡萄采收后,随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全棚喷施波尔多液,预防叶片病害的发生;在落叶后,树体喷布57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要求喷布均匀、周到。同时,对地面、土壤、架杆等棚内设施物上也要进行消毒杀菌灭虫,消灭越冬的病原菌及越冬虫卵等。在萌芽前,尤其是在葡萄芽开始萌动时,全棚再喷1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残留的病原菌及越冬害虫等,可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巨峰葡萄易落花落果的原因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