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项目 |
理想值 |
对理想值的解释 |
叶幕特点 |
|
行向 |
南北 |
有利于光照截留(Smart, 1973),虽然Champagnol (1984)提出每小时的光照截留应与影响光合作用的其他环境条件(即温度)结合来评价某地的合适的行向。风的影响可能也很重要(Weiss and Allen, 1976a, 1976b)。 |
叶幕高度/叶幕之间行间距 |
~1:1 |
比率高导致叶幕基部遮阴,比值低使光照截留效率低(Smart et al,. 1990b)。 |
叶幕倾斜度 |
垂直或近垂直 |
倾斜叶幕的缺点是遮阴(Smart and Smith, 1988)。 |
更新区/结果区位置 |
靠近叶幕顶部 |
虽然酚类物质有可能高于最佳水平,但更新区/结果区良好的曝光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
叶幕表面积 |
~21000 m2/公顷 |
该值低通常表示光照截留不完全,高则表示行间交叉造成过度遮阴。 |
叶面积/叶幕表面积 |
<1.5 |
表示叶幕郁闭度低,对垂直叶幕评价有益(Smart, 1982; Smart et al,. 1985)。 |
新梢间距 |
~15个/m |
该值低表示光照截留不完全,高则表示行遮阴;最佳值是针对垂直方向新梢而言,随生长势而变化(Smart, 1988)。 |
叶幕宽度 |
300-400 mm |
叶幕尽可能薄;该值是最小的希望宽度,实际值取决于叶柄和叶身长度,及叶片伸展方向。 |
新梢和果实特点 |
|
新梢最小长度 |
10-15节,~600-900 mm长 |
这个值一般通过去梢尖达到;新梢短叶片不足以使果实成熟,新稍长使叶幕遮阴,并引起发酵汁和葡萄酒pH值升高。 |
副梢发育 |
限制,每新梢上副梢的总节数小于5-10个 |
副梢的过度生长意味着树势过强((Smart et al., 1985, 1990b; Smart and Smith, 1988; Smart, 1988)。 |
叶面积/果实重量 |
~10 cm2/g(范围6-15 cm2/g) |
低于该值成熟不充分,高于该值使pH值升高(Shaulis and Smart, 1974; Peterson and Smart, 1975; Smart, 1982; Koblet, 1987),10 cm2/g是最合适的。 |
产量/叶幕表面积 |
1-1.5 kg/m2 |
这是果实成熟需要的叶幕曝光面积总和(Shaulis and Smart, 1974);在新西兰,该值为2 kg/m2时,成熟延迟,但在炎热和光照好的地区,该值提高也是有可能的。 |
产量/枝条总重量 |
6-10 |
低于该值意味着低产和新梢生长势过强,高于该值表示成熟延迟和质量降低。 |
转色后生长点的存在 |
无 |
没有生长点活动有利于果实成熟,因为活动的梢尖是重要的与果穗竞争光合产物的‘库’(Koblet, 1987)。 |
单枝重量(冬季) |
20-40 g |
这个值表示生长势适中:叶面积与单枝重量有关,其关系为50-100 cm2/g,该值随品种和新梢长度变化(Smart and Smith, 1988; Smart et al., 1990a)。 |
节间长度 |
60-80 mm |
这个值表示生长势适中(Smart et al., 1990a),但随品种变化。 |
枝条总重量/叶幕长度 |
0.3-0.6 kg/m |
低于该值表示叶幕太稀疏,高于该值表示遮阴;该值随品种和新梢长度度变化(Shaulis and Smart, 1974; Shaulis, 1982; Smart, 1988)。 |
微气候特点 |
|
叶幕窗口比例 |
20-40% |
高于该值使光照损失,低于该值可能有遮阴(Smart and Smith, 1988; Smart, 1988)。 |
叶幕中叶片层数 |
1-1.5 |
高于该值表示有遮阴,低于该值表示光照截留不完全(Smart, 1988)。 |
外部果实比例 |
50-100% |
内部果实成分有缺陷。 |
外部叶片比例 |
80-100% |
遮阴叶片造成产量和果实成分有欠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