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4036973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氮磷钾肥对土壤和作物的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2025/10/15 15:07:24] 来源: 作者:Admin

水分生理与节水栽培岗位

 

  对我国 23 个省市土壤样品测定显示,当前化肥利用率普遍偏低:氮肥 30%~35%、磷肥 10%~20%、钾肥 35%~50%。以下从化肥作用、土壤影响及科学施用展开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一、氮肥:作物高产的核心保障


  氮肥是作物需求最大的营养元素,多数土壤天然含氮量低,科学施用是提升肥力、保障高产的关键。


  1. 核心作用


  一是提升产量与品质,能提高生物总量和经济产量,增加种子蛋白质含量,增产贡献远超磷、钾肥;二是改善土壤氮素,长期施用可增加根系分泌物,提升全氮与有效氮,见效快于有机肥,而单施有机肥虽能提氮,但厩肥效果优于绿肥、秸秆,部分土壤单施厩肥仍会出现有机氮下降;三是优化氮素形态,土壤氮以有机态为主(占比超 98%),无机态氮(铵态、硝态)仅 1%~2%,长期施氮肥可提升无机态氮,施有机肥则能增加有机氮(尤其氨基酸态氮)和控制碳氮循环的微生物量氮,效果优于化肥。


  2. 施用注意事项


  碳酸氢铵适用于各类土壤作物,宜作基肥,追肥需深施覆土;尿素适用范围广,可作基肥、追肥(需提前施用)或叶面喷施(浓度 0.1%~0.2%);氯化铵忌用酸性土壤、盐碱地及果树、烟草等忌氯作物,适合水田,需结合浇水,不可作种肥;硝酸铵仅适用于旱田追肥,需分次少量施用,忌作基肥、种肥或用于水田。


  二、磷肥:改善作物品质的关键元素


  磷肥残效期长(一次施用后效超 10 年),合理施用可提升作物品质,如促进谷类分蘖、籽粒饱满,提高果蔬结果率,增加糖和油脂含量。


  1. 土壤磷素变化规律


  磷在作物大量营养元素中地位重要,宁夏灌区土壤磷含量相对较高。长期施过磷酸钙会导致土壤酸化,但能提升石灰性土壤有效磷;中性或酸性土壤连续施氮肥则会加速磷素耗竭。单施有机肥(尤其厩肥)可提升全磷与有效磷,但效果不及 “有机肥 + 无机肥” 配施。有机肥提磷原因有二:自身含易分解的有机磷,且能增加有机质,减少无机磷固定、促进其溶解。


  2. 常用磷肥的特性与施用差异


  过磷酸钙为白色 / 灰白色粉末,吸湿有腐蚀性,含磷 16%~18%,属酸性化肥,适合石灰性、中性土壤,肥效快,可作基肥、早期追肥或根外喷施,忌与碱性肥料混施,含硫酸钙可补硫,耐贮性差需现购现用;酸性土壤使用时需与有机肥混合,集中施于根系区。


  钙镁磷肥为灰色 / 暗绿色,不吸湿不结块,含磷 14%~18%,属碱性化肥,适合微酸性、酸性土壤,肥效慢需提前 1-2 个月施,仅作基肥且需全层深施,忌与酸性肥料混施,能供钙硅(适合豆科、水稻、小麦),施用量需比过磷酸钙多 50%(可隔年施),耐贮性强适合储备。


  此外,磷酸一铵(酸性,适用于碱性土壤)、磷酸二铵(碱性,适用于酸性土壤)均为高浓度氮磷复合肥,以磷为主,主要作基肥,磷酸二铵不可用于水溶肥滴灌。


  三、钾肥:平衡养分与增强抗逆性的基础


  钾肥核心作用是平衡氮磷等养分,促进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形成,助力根系发育、枝干强壮,提升作物抗旱抗寒能力,同时改善品质、增加产量,按比例施用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至关重要。


  1. 土壤钾素平衡要点


  单施氮磷肥会导致土壤速效钾显著下降;单施有机肥或 “有机肥 + 无机肥” 配施可提升速效钾,稻草、秸秆还田是缓解钾流失的有效手段。长期施肥对土壤氮磷钾影响不同,需结合作物与土壤类型科学配方,推进 “测、配、产、供、施” 一体化农化服务,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实现成本节约、产量提升与生态保护。


  2. 常用钾肥的施用注意事项


  氯化钾为中性、生理酸性速溶性肥料,忌用烟草、甜菜等忌氯作物及盐碱土,可作基肥、追肥,不可作种肥(氯离子影响发芽);硫酸钾适用性广,同属中性生理酸性速溶性肥料,可作基肥(深施覆土)、追肥(条施 / 穴施)、种肥或叶面喷施(浓度 0.2%~0.3%)。


  四、化肥对土壤的双重影响


  1. 正面作用


  一是增加有效养分,如尿素提升有效氮;二是调节 pH 值,长期施氯化钾致酸化,施钙镁磷肥增碱;三是影响微生物活动,如石灰类肥料抑真菌、促细菌。


  2. 过量施用的危害


  一是致土壤酸化,生理酸性肥料使氢离子增多,短期内即可显现,酸化会释放有毒物质、溶解养分,随降雨灌溉流失造成土壤贫瘠;二是引发板结与肥力下降,过量化肥破坏土壤结构,且致有机质减少、微生物生存受影响;三是造成污染,化肥原料含重金属,长期过量施用会累积污染土壤。


  五、科学施用化肥的关键措施


  一是调整化肥结构,按土壤与作物需求优化氮磷钾比例;二是普及平衡施肥,以测土为基础配方,配套技术服务与农户培训;三是推行有机无机配施,实现 “速效 + 长效” 结合;四是优化施肥方式,推行有机肥与磷钾肥深施,减少流失;五是合理灌溉,推广管道、滴灌等节水技术,降低漫灌造成的化肥流失;六是调整种植结构,增加豆科作物(利用固氮)减少氮肥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