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20050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葡萄气灼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3/6/24 17:37:21] 来源: 作者:Admin
"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
王忠跃
 
 
  葡萄的气灼病首先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陈子文先生提出。作者曾与陈子文先生、河北林科院的刘俊先生进行过讨论和分析。日本和国内许多学者称为缩果病。
 
  葡萄气灼病,是与特殊气候条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生理性病害。作者认为,气灼病本质上属于“生理性水分失调症”的表现之一。该病在红地球品种上非常常见,尤其多发生在套袋后。在其它葡萄品种上气灼病时有发生,有些年份非常严重。据作者近几年调查,严重时病穗率在80%以上,损失10%~30%。对于套袋葡萄,套袋前的疏穗、疏果工作已完成,如果套袋后出现气灼病,损失更大(病果率=损失率)。1998年的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2001年晋南产区均发生了大范围的、比较严重的气灼病,损失惨重。
 
  作者在全国各葡萄产区考察中,均遇到过气灼病,有些地区的果农把气灼病当作“日烧病”;根据日本有关资料,他们称为“缩果病”。作者根据我国葡萄产区发生情况和有关观测,把气灼病进行总结,供各位同行和果农参考、商榷、指正。
 
  1 气灼病的症状
 
  气灼病一般发生在幼果期,从落花后45d左右,至转色前均可发生,但大幼果期至封穗期发生最为严重。首先表现为失水、凹陷、浅褐色小斑点,并迅速扩大为大面积病班,整个过程基本上在2h内完成。从病班横切面看,病班表皮以下有些像海绵组织。病班面积一般占果粒面积的5%~30%,严重时一个果实上会有2~5个病班,从而导致整个果粒干枯。病班开始为浅黄褐色,而后颜色略变深并逐渐形成干疤(几个病班的果实,整粒干枯形成“干果”)。病班的分布具有一定随意性,一般在果粒的侧面,近果梗处和底部也发生。在土壤湿度大(水浸泡一段时间后)遇雨水后(在葡萄粒上有水珠)忽然高温,有水珠的部分易在底部出现气灼病。
 
  气灼病没有传染性。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检测,没有病原物,但可以看到糖或其它有机物形成的结晶。作者对病粒进行了病原分离,没有分离出病原物。
 
  气灼病和日烧病的区别:日烧病是由于太阳的紫外线、强光线造成的灼伤,颜色比较深,类似于“火烧”状;气灼病是水分生理病害,病班颜色比较浅,类似于“开水烫”状。
 
  气灼病和其它生理性病害(缺硼等)的区别:气灼病形成非常快,一般在2h之内完成;其它病害形成比较缓慢,病班由小变大需要几天或十几天过程。
 
  气灼病和刺吸性虫害危害状的区别:气灼病病斑大,虫害刺吸形成的病斑小。气灼病病斑颜色会逐渐加深,形成枯死斑;虫害刺吸形成的病斑,凹陷、失绿、斑硬,一般不枯死。
 
  2 发生原因分析
 
  气灼病是由于“生理水分失调”造成的生理病害。证据和理由如下:(1)没有传染性,分离不出病原菌;(2)正常葡萄在中午蒸发量大时,切断部分根系或泼浇低温度的水(0~4℃),会表现同样症状;(3)浇灌高浓度的盐水(温度在20℃左右),会表现同样的症状;(4)有利于水分吸收和传导的措施,减轻病害发生或病害根本不发生。
 
  以上证明气灼病是生理性病害,并与水分生理有关。所以,作者认为气灼病是属于“生理水分失调”造成的生理病害。
 
  3 发生规律分析与讨论
 
  葡萄气灼病是特殊气候、栽培管理条件下表现的生理性病害,本质上属于“生理性水分失调症”。任何影响葡萄水分吸收、加大水分的流失和蒸发的气候条件、田间操作,都会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
 
  3.1 气灼病和气候
 
  连续阴雨后,天气转晴后的闷热天气,易发生气灼病;连续雨水,土壤含水量连续处于饱和状态,天气转晴后的高温,易发生气灼病;天气剧烈变化,如忽然高温,易发生气灼病。原因是:根系被水长时间浸泡后功能降低,影响水分吸收;高温需要蒸腾作用调节体温,需要比较多的水分。
 
  3.2 根系和地上部分的关系与气灼病
 
  葡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协调,地上部分发达,相应的地下根系不好,容易发生气灼病。相反,地下根系比地上部分发达(或地上的枝叶量与根系量协调一致),就不容易发生气灼病。
 
  3.3 不同品种的差异
 
  首先,根系不发达的品种容易发生气灼病,比如红地球。其次,果皮薄、果皮表面粗糙、果皮保水性差的品种,容易产生气灼病。据调查,红地球、龙眼、白牛奶等品种,气灼病发生比较严重。
 
  3.4 气灼病和化学物质的使用
 
  任何破坏果皮皮层的通透性,造成果皮失水加快的化学物质,会加重气灼病的发生;使用影响水分(向果实方向)传导的化合物,会加重气灼病的发生。套袋前,应使用正确的药剂和剂量,否则会加重气灼病的发生。
 
  3.5 气灼病与修剪、疏果
 
  葡萄的夏季修剪、葡萄套袋前的疏果,会造成葡萄汁液的流失,有可能引起或加重葡萄气灼病的发生。2002年,作者在北京通洲区某葡萄园,套袋前大量疏果(前期舍不得疏果),造成气灼病严重发生。
 
  3.6 气灼病和水分
 
  气温高、蒸发量大时浇水(比如中午浇水),会造成根系温度降低,影响水分吸收,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
 
  3.7 气灼病和土壤
 
  土壤通透性差(土壤粘重、长期被水浸泡);土壤持水量小、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会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
 
  3.8 气灼病与套袋
 
  葡萄套袋,会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
 
  4 防治方法
 
  葡萄气灼病的防治,从根本上是保持水分的供求平衡。所以,防治气灼病首先是壮根,其次要保证水分的供应和根系功能的正常发挥。
 
  4.1 壮根性措施
 
  壮根性措施,属于正常的规范性栽培和规范性病虫害防治措施。首先要培养健壮、发达的根系。具体包括: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通透性、合理负载量、采收后的病虫害防治等;其次注意根系病虫害(如线虫病、根腐病等)的防治。健壮、发达的根系,是水分吸收和传导的基础。
 
  4.2 保证水分供应
 
  水分的供应,包括土壤中的水分供应和水分在葡萄体内的传导两个方面。
 
  在易发生气灼病的时期(大幼果期),尤其是套袋前后,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水分供应一般注意2个问题:第一,土壤不能缺水。缺水后要注意浇水。滴灌是最好的浇水方法,如果大水漫灌,要注意灌溉时间,一般在下午6点至早晨浇水,避免中午浇水。第二,保持水分。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表松土保墒、覆盖草或秸杆等,都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减少或避免气灼病。
 
  主蔓、枝条、穗轴、果柄出现问题或病害,会影响水分的传导,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尤其是穗轴、果柄的病害,如霜霉、灰霉、白粉等病害,及镰刀菌、链格孢为害,均影响水分传导。所以,花前花后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花序和果穗的病害防治非常重要。从近几年的调查看,病虫害规范防治的葡萄园,有效避免或减少穗轴、果柄伤害,能减少或避免气灼病的发生。
 
  4.3 根系功能的正常发挥
 
  保持土壤通透性好,能促使根系功能的正常发挥。避免长期水分浸泡、中耕、松土等,土壤通透性好,有利于根系呼吸,根系的功能正常,避免或减少气灼病。
 
  4.4 地上部分和地下的协调
 
  如果根系弱,要减少地上部分的枝、叶、果的数量,保持地上部和地下部分的协调一致,能减少和避免气灼病。
 
 
 
 
 
 
 
 
 
 
 
 
 
 
 
"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济南试验站日烧病发生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