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综合试验站
张伟国 甘志猛 刘勇 刘模发 龚林忠
‘甬优1号’葡萄果实紫红到紫黑色、果粒大、抗病性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大的种植面积,但遇高温天气果实着色不好。
调环酸钙是一种抑制植株徒长、提高品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调环酸钙后可抑制苹果、柑橘、桃等新梢长度,提高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等,增加苹果新梢分枝数和粗度,增加柑橘的花芽数量,促进苹果、桃着色。调环酸钙也可控制葡萄的新梢生长,在促进果实着色方面研究仅在促进酿酒葡萄‘霞多丽’着色研究有报道,而对鲜食葡萄品种的着色等品质影响还未见报道。
三十烷醇是一种天然的长碳链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较低的浓度下可促进植物生长、果树增产。喷施三十烷醇可增大葡萄叶面积和穗重、单粒重,促进着色,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两者混合使用在葡萄、柑橘等果树上的应用未见报道。本试验在‘甬优1号’葡萄果实着色初期喷施调环酸钙和三十烷醇,研究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改进葡萄着色等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地点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水闸,试验材料为‘甬优1号’葡萄,树龄14年,采用避雨栽培,V型棚架,株行距为1.67m×3m,田间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采用常规方法,管理水平一致。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包含3株生长健壮、长势相近的葡萄树,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共设7个处理,在‘甬优1号’葡萄转色初期(约20%-30%转色)(2024年6月26日)用药液喷施果穗(表1)。
1.3 指标测定
8月13日果实成熟后采收,每个处理随机选取6穗果。用电子天平测单粒重,用游标卡尺测量果实纵横径。用PAL-数字手持测糖仪(ATAGO,日本)测量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
着色指数调查:在喷药后15天(7月11日)、果实采收前(8月13日)分别调查果实着色情况,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至少调查2穗葡萄,调查葡萄果穗的着色级别,统计着色指数。着色分级标准:1级,果面≤50%紫红色;2级,果面50-90%紫红色;3级,果面≤50%紫黑色;4级,果面≥50%紫黑色。着色指数的计算:着色指数(%)=∑(各级着色果粒数×相应级数值)/(调查总果穗数×4)×100。
1.4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用EXCEL和SAS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0%调环酸钙·三十烷醇处理对‘甬优1号’葡萄着色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7月11日和8月13日,所有处理的着色指数都比CK高,其中7月11日T7处理着色指数最高,达74.2%,与CK显著差异,且T7与T1-T6处理也差异显著,说明乙烯利喷施能快速促进葡萄果面转色有关,调环酸钙和三十烷醇处理有一定的促进着色作用,但效果相对缓慢;到8月13日成熟期,仍然是CK最低,仅66.2%,除T6处理外,其他处理的着色指数都显著高于CK,着色指数最高的是T3处理,达78.3%,高于T7处理76.7%,T1-T7各处理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
2.2 10%调环酸钙·三十烷醇处理对‘甬优1号’葡萄果实大小的影响
从表2可知,T7处理的单粒重、纵径、横径最小,分别9.9g,2.64cm,2.43cm,T6处理的单粒重、纵径、横径最大,分别为分别11.2g,2.79cm,2.56cm,说明三十烷醇能促进葡萄果实膨大;各处理相互之间及CK都无显著差异,但T1到T4处理随着10%调环酸钙·三十烷醇浓度增大,果粒有逐渐增大趋势。
2.3 10%调环酸钙·三十烷醇处理对‘甬优1号’葡萄可固、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从表2可知,各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比CK高,其中T2处理最高,达18.0%,其次是T3处理,达17.9%,T1到T4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T5、T6、T7,CK最低,仅16.8%,说明调环酸钙、三十烷醇处理都有促进‘甬优1号’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增加的作用。除T5外,各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都比CK要低,但相互之间差异不大,含有三十烷醇的T1-T4、T6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比CK低更多,说明三十烷醇有一定的降低葡萄可滴定酸含量作用。
3 讨论
10%调环酸钙·三十烷醇4个处理虽然在早期着色效果不如乙烯利处理,但其在成熟前促进‘甬优1号’葡萄着色效果明显,且能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综合效果比单用调环酸钙可固含量高,比单用三十烷醇着色好,可固含量高。综合比较各处理,以50mg/kg10处理效果最好。
调环酸钙、三十烷醇都有促进葡萄着色,提高品质的作用,但葡萄品种、树势、气候、土壤等都影响其效果,大面积葡萄园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