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岗位
崔少伟 黄晓庆 刘永强
葡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是葡萄生产田中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不仅在葡萄花期为害,更是成熟期和产后贮藏期的毁灭性病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质量,对葡萄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生产上,对该病的防控仍以化学药剂为主,但随着葡萄灰霉病菌对杀菌剂的抗性问题加重,对该病的防控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本团队针对葡萄灰霉病开展了葡萄叶际有效生防菌的筛选,以期为生产上提供新防控途径。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供试生防菌15株和葡萄灰霉菌10株。
1.2 生防细菌对葡萄灰霉病菌抑制作用的测定
利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葡萄灰霉菌抑制作用进行了筛选。具体方法:将葡萄灰霉菌在PDA平板上于25℃下活化4 d;然后从活化灰霉菌菌落边缘打取直径为5 mm的菌饼,并接于新的PDA平板中央;将待测细菌在中央位置两侧距离2 cm处划线,以仅接种病原菌菌饼的平板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王丽, 2022)。将PDA平板置于25℃下培养,待对照平板病原菌长满时,用直尺测定抑菌带宽度,抑菌带的宽度为灰霉菌菌落边缘至细菌菌苔边缘之间的距离,精确到0.5 mm,每个培养皿中的2个抑菌带测定后求平均值作为该菌的抑菌带。
1.3 生防细菌发酵液对葡萄灰霉菌抑制作用及防效的测定
取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同1.2)和离体接种法测定(王丽,2022)对葡萄灰霉菌抑制作用及防效。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利用 Excel 2021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 IBM SPSS 27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生防细菌对葡萄灰霉病菌抑制作用
平板对峙结果显示(表1),菌株SPB-35、LNB-1、LNB-15、SPB-21、SNB-11、SPB-7、SPB-5、LPB-23、LNB-18、SPB-9、SNB-10、SNB-13、LNB-3、LNB-4和LNB-7等菌株对B. cinerea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SPB-35对葡萄灰霉菌的抑制作用效果最好,抑制率在59.77%,其次是LNB-1、LNB-15、SPB-21、SNB-11,抑制率在42.02—47.58%之间。
2.2 生防细菌发酵液对葡萄灰霉病病原菌的抑制
如表2,生防细菌发酵液对葡萄灰霉病病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SPB-35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92.27%,此外,LNB-15,LNB-1、LNB-7、LNB-18和LPB-23均对葡萄灰霉病病原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抑菌率达60.83~86.60%。
2.3 生防细菌菌液对葡萄灰霉病防效
如表 3,生防细菌菌液在离体果实上对葡萄灰霉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SNB-10菌液对灰霉菌的防效最好,接种后3d的防效高达95.07%,7 d的防效为72.68%,SPB-35、SPB-7、LPB-23以及LNB-3对葡萄灰霉病亦有明显的防治作用,3 d的防效为35.91~58.09%,7 d的防效为29.60~43.30%。
3. 总结
经筛选和防效测定,初步获得SPB-35发酵液对葡萄灰霉病菌抑菌作用最好,抑菌率达92.27%;SNB-10菌液在葡萄离体果实上对灰霉菌的防效最好,接种后3 d的防效高达95.07%,7 d的防效为72.68%,这两株菌株生防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