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
王忠跃 李兴红 董雅凤
2009年很多地区的葡萄,尤其是巨峰和巨峰系品种,落花落果严重,造成果穗形状不好,产量基础受到影响。最近,我们收到咨询邮件20余个,咨询电话25个以上;在邮件中,许多朋友附加了症状照片。5月份,我们在田间也观察到一些情况,结合以前的经验和工作,现就有关情况进行总结。在巨峰系品种上,落花后的小果粒上出现小黑点;在保护地栽培的绿色品种森田尼无核、奥古斯特、意大利亚、白牛奶等品种上出现小黑点;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成员对原此进行了分析,并着手进一步研究,现将分析结果进行总结,供大家参考和商榷。
1 落花落果
1.1 原因分析
1.1.1 授粉不良造成的落花落果
(1)营养问题:缺硼造成的授粉不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协调,造成的营养分配不良或授粉不良。
(2)极端天气:花期低温造成的授粉不良;花期雨水造成的授粉不良。
(3)管理问题:氮肥的过量使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协调时,没有及时采取修剪、调整等措施。
1.1.2 病害造成的落花落果
(1)病毒病造成树势衰弱,是导致严重落花落果、果穗形状不整齐、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灰霉病、穗轴褐枯病、白粉病,是花前花期造成花序、花序轴、花果等腐烂的重要原因。近几年作者在田间观察或调查、室内病原分析的情况看,巨峰及巨峰系品种在大田以穗轴褐枯病为主与灰霉病混合发生,个别以灰霉病为主与穗轴褐枯病混合发生;保护地栽培、南方避雨栽培,以灰霉病为主与白粉病或穗轴褐枯病混合发生;西部干旱区,遇到花序腐烂或脱落情况很少,但从采集到的标本看,以灰霉病为主。
1.1.3 其它
黑痘病、蔓枯病、花期绿盲蝽严重危害等,都有造成严重落花落果的记录;但属于个别现象。
1.2 防止落花落果的措施
1.2.1 种植脱毒苗木是基础
1.2.2 栽培管理是关键
硼肥的合理使用;容易落花落果的品种花前摘心;水肥调控等,都是关键性措施。当然,不同的品种,应采取对应性措施。
1.2.3 花前药剂的使用
花前是最重要的防治病害的时期。应根据栽培方式、不同地域、不同品种,明确造成落花落果的病害的种类,采取对应化合物和剂型。以下是几种情况的建议:
一般果园:50%多菌灵500倍或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
避雨栽培或保护地栽培:以控制灰霉病为主,兼治杂菌。
保护性杀菌剂+防_____治灰霉病药剂,比如50%保倍福美双1500倍+40%嘧霉胺800~1000倍。
保护地栽培的白色品种:以控制灰霉病、链格孢为主,兼治杂菌。50%保倍福美双1500倍+10%多氧霉素800~1000倍;或50%保倍福美双1500倍+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
露地栽培的巨峰系品种:42%代森锰锌600~800倍+10%多氧霉素800~1000倍;或50%保倍福美双1500倍+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
2 小黑点问题
2.1 露地栽培的巨峰或巨峰系品种
谢花后在果粒上出现小黑点。小黑点在果皮外面,不进入果肉,随着小黑点的生长,形成粗皮,类似于牛皮癣,随着果实的生长粗皮脱落。如果黑点比较小或果粒比较大的时期出现的小黑点,粗皮脱落后,还能形成光滑的果皮,但一般没有果粉;如果黑点比较大或果粒比较小的时期出现的小黑点,有些果粒会出现裂果、种子外露等,没有裂果的果粒,成熟时虽然粗皮脱落,但果皮粗糙、没有果粉、容易裂果诱发酸腐病。
原因:据资料介绍,是链格孢造成的。规范防控的试验园,没有此类现象。今年病虫害防控研究室采集标本检测,观察、分离、鉴定。欢迎、感谢大家提供标本。
防治方法:花前、花后使用药剂。
2.2 绿色或品种上出现小黑点
在幼果期至成熟前,果实的表面形成小黑点。黑点很小,一般为圆形;不腐烂;不扩展;不进入果肉。成熟后小黑点依然存在,不腐烂,但严重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外在品质。
原因分析:有些专家说是缺素症;有些专家说是蓟马危害;有些专家说是药害。病虫害防控研究室认为是一种病害,由一种或多种病原菌造成。从国内外的资料看,小叶斑病(已经鉴定出3种以上病原菌)、链格孢,都能造成类似症状。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已开始采集标本观察、分离、鉴定。欢迎、感谢大家提供标本。
防治方法:花后进行2~3次规范防治。50%保倍福美双1500倍、42%代森锰锌600-800倍等广谱、保护性杀菌剂为基础,结合1~2次内吸性药剂,比如10%多氧霉素800~1000倍;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
以上为作者提供的现有信息。我们正在对这些情况进行跟踪、试验,有新的进展会及时向大家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