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4863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莓不同栽培模式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2024/10/16 20:40:33] 来源: 作者:Admin


蓝莓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

王兴东 徐艺格 杨玉春 刘成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山东省蓝莓产业的主要生产区,是全国最大的县域蓝莓规模化种植基地和产业化基地,被誉为中国蓝莓之都。截至2021年该区蓝莓种植面积达666.7 hm2,总产量37436t,种植面积仍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蓝莓栽培模式多样,以露地栽培为主。为了减少露地不可控因素,或在露地基础进行大棚种植,可实现提早、防冻和避雨功效。为提升蓝莓经济效益和降低自然灾害影响,设施栽培近几年发展迅速。温室生产模式使果实提早到3月中旬上市,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保温式大棚果实上市介于温室和塑料大棚之间,经济效益较好。现已实现温室、保温式大棚、大棚、露地4种模式无缝衔接。


  20233-9月笔者3次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几个蓝莓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交流,同时考察、调研周边种植企业及农户的生产、技术状况,主要集中在张家楼镇、宝山镇、六汪镇,以及沂水县等地8个种植企业,种植模式有露地、大棚、保温式大拱棚及温室。通过调研和交流,该区蓝莓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地域和气候条件适合蓝莓生长,但在生产栽培技术方面,存在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一些关键技术标准问题,导致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理想。笔者聚焦辽宁果树所蓝莓栽培技术体系,结合前3年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考察生长状和技术试验,分析、归纳各蓝莓基地不同生产模式出现的问题,形成初步总结与提议,为山东省蓝莓技术提升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品种


  品种是蓝莓产业发展的核心,尤其是鲜果销售。果实的上市期、大小、硬度、外观、口感及品质等决定着市场的价格和经济效益。该区蓝莓种植品种存在果软、果粉薄、果个小、不耐储运等问题,同时存在地域适宜问题。露地栽培品种以蓝丰’‘北陆’‘瑞卡’‘塞拉’‘布里吉塔等为主,现已不适合鲜果销售,有些存在花期受冻害现象。经多年生产、优化,逐年更新,形成以杜克’‘莱格西’‘自由’‘德雷珀等为适宜品种,面积逐年扩大。大棚品种沿袭露地品种,近些年品种结构有效调整,以莱格西’‘杜克为主。温室栽培品种以常规老南高品种如奥尼尔’‘密斯梯’‘绿宝石’‘明星’‘珠宝’‘莱格西等品种为主。由于受休眠期和需冷量的制约,该区低温期(7℃以下)要晚于辽宁15-20d,上市时间晚于辽宁,对市场价格和效益影响较大,北高丛品种竞争优势更不明显。所以从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看,温室品种要更新,以休眠期短或常绿品种为宜;保温式棚从升温时间和休眠期看,各品种没大问题;从市场看,北高丛品种上市晚,没有市场竞争力。所以,保温式棚以成熟南高品种较为适宜。


  2.花期与坐果


  在张家楼3个基地调研,近几年露地莱格西出现花期座果率较低,果实不膨大、产量低,666.7m2产量不足250kg。通过分析,问题发生原因主要是花期赶上倒春寒,或花期赶上阴雨天气,导致授粉受精不良。而杜克’‘蓝丰等品种花期躲过上述天气,坐果率比较高。莱格西出现花穗孕育花朵数量少,3-5个小花(正常花芽形成6-8个小花,饱满花芽能达到10个以上),原因是上年花芽分化期养分不足,导致花芽质量不达标;同时在当年展穗期养分不足,造成小花数量少,质量差,坐果率低,且果实较小。花期放蜜蜂授粉地块,座果率大大高于不放蜜蜂的,且果实较大。所以,露地栽培应根据当地气候选择适宜品种;还要花期放蜜蜂,提高坐果率。大棚栽培主要是花期温度过高,放风没有严格标准,导致花期温度高达2830℃,甚至更高,严重影响柱头和花粉活性;同时温度过高影响蜜蜂授粉,蜜蜂不上花,都在空中乱飞或聚集棚膜上。其次就是蜜蜂或熊蜂质量不达标,导致出勤率或授粉质量差。2023年展穗期至花期严格执行放风标准,白天温度控制26℃以下,按温度标准开、闭风口,坐果率非常好,解决了往年不坐果的难题。


  3.果实负载


  不同栽培模式都存在留果量过大,果实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花前修剪不达标,或不做定枝定产修剪,以及疏花或疏果不达标;其次水肥供应问题,尤其是果实膨大期水分供给不足。生产者应该加大花期修剪,适当疏花。同时加强果实膨大期水肥管理。


  4.修剪


  修剪技术是栽培技术的核心和保证,影响蓝莓产量、品种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基地调研,总体看来,大多数蓝莓产业基地基本没有形成科学化修剪技术管理模式和适宜西海岸新区的修剪技术体系。即花前修剪、采后剪、夏剪、促花剪几方面存在技术标准问题。不同栽培模式修剪侧重点有差异,大棚与露地修剪问题相似,大棚修剪精细化和重要性要强于露地,二者存在花前剪和采后剪2个主要问题。保温大棚和温室在整个修剪阶段存在问题较大。


  4.1花前定枝修剪


  决定产量、质量。通过调研,生产中存在主要问题是修剪量过轻,造成果枝量和花量过大或树体郁闭、果实过多或叶果比例失调,导致果实小,市场价格低,严重者影响树体发育,进而影响来年的产量。主要原因是决策者不懂修剪的重要性,思想保守,怕修剪影响产量;其次就是想节省人工。由于露地栽培面积大,管理粗放,花前不修剪或修剪不达标问题较重。通过2013年大棚花前修剪试验调查,进行修剪的,叶果生长均衡,果实大,产量好,价格高,树体发育良好。未进行修剪的,果小,价格低,树体郁闭,新梢长势弱,以短果枝为主,增加采后剪工作量。


  4.2 采后剪


  不同栽培模式采后剪标准和目标不同,存在问题有差异。


  4.2.1 露地和大棚采后剪


  目标是调整结果枝量,改善光照条件,促进留下新梢的生长发育,形成优良的结果枝,以保证或提升来年的产量、品质。二者生产中存在问题相似,表现在2个方面。其一,不修剪或修剪量过轻,易造成株间及内膛郁闭,影响通风透光和光合作用,导致结果枝生长质量较差,花芽质量不达标。其二,修剪过重,以短截更新修剪为主,利用萌发的新梢作为来年结果枝,由于气温过高或水肥管理不达标,导致新梢萌发数量少、质量较差,影响来年的产量。调查发现,多数基地不进行采后剪,或修剪不达标,没有一个科学的技术标准,严重影响第2年产量和质量。有些基地陷入恶性循环,树体逐年衰弱,产量下滑,导致企业亏损。在青岛舜拓蓝莓基地对布里吉塔做了露地采后剪试验,经过2年观察记录,效果良好,树体得到复壮,坐果率提高,果实品质好,产量提升二三倍,亩产达到1t果以上,效果显著。2023年进行大批量采后剪操作。


  4.2.2 保温大棚和温室采后剪是个大问题


  修剪目标是重新培养新梢作为来年的结果枝,所以需要更新修剪。通过调查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短截修剪过大:将主丛枝作为结果母枝培养,留15-30cm重短截,此种修剪法危害及大,造成树体以大毁成小。从树体发育看,采后剪时期外界环境温度高,影响结果母枝萌发量,若又遇上雨季,导致病害严重,造成新梢生长不良,严重者整株死亡,影响来年产量或绝产。2022年某蓝莓基地密斯梯品种,果实采收后树体修剪前高度达到140-150cm,采后剪重短截至15-30cm,由于高温+雨季+病害,树体死亡严重,新梢生长量少,秋季树体高度50-60cm2023年产量1-1.5kg/株,不足去年的50%,损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修剪者不懂蓝莓修剪生理发育。受其错误修剪影响,2023年该基地导致另一个严重问题的发生,即采收后不修剪,其实此法也有问题,由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步入恶性循环中。第二,更新修剪。总体修剪思路没问题,但在结果母枝长度、数量和丰产树型设计上存在较大问题,概括讲采后剪没有创建丰产树形,结果母枝长度留3-5cm,即小撅修剪同时,没有数量和粗度标准,就是简单的短截。这就造成新梢萌发质量差,树形紊乱,没有层次,基本都在集中同层次中。导致秋季结果枝不达标,影响来年的质量和产量。此种修剪方式占绝大多数,如果后期辅以其修剪管理,基本还能保证产量。第三,轻度修剪。概括为2种类型:其一是以当年生产时形成的新梢主作为来年结果枝培养,辅助短截直立、健壮新梢培养新生结果枝。其二,短截当年生枝培养来年结果枝。上述2种都不正确,第一种会造成温室新梢二次开花现象,影响来年产量;第二种导致萌发新梢数量过多,粗度较细,影响结果枝质量,二者共同问题是树形紊乱,结果枝细弱,分布不科学,影响来年的产量和质量。


  4.3 夏剪


  露地和大棚夏剪工作问题不大,保温大棚和温室夏剪问题较大,主要存在修剪时间、数量等标准问题。有些基地夏剪时间和次数与生产目标不一致,夏剪过晚或过早。萌发新梢夏剪数量过多,短截长度较短、大约5cm左右,没有梯度,造成夏剪后萌发枝数量过多、细弱,所有的枝条聚集在1个层面上,导致树体郁闭;有些种植者掰枝,增加人工成本且影响树体生长。究其原因,没有一个科学的夏剪理念和标准。如果采后剪萌发枝量已达到预期产量的枝条量,没必要大批量进行夏剪,只对徒长枝和能调整树体高度的直立新梢进行夏剪,避免导致枝条过多,增加后续修剪量。


  4.4 促花剪


  促花剪是根据蓝莓成花特性发明的一种修剪方法,最初由辽宁省果树所小浆果技术团队提出,根据辽宁地区气候条件结和蓝莓生长特性,主要针对蓝莓新梢成花,创建的蓝莓促花剪技术体系,并进行逐年优化推广,20237月被授权为发明专利。辽宁和青岛西海岸新区气候不同,所以促花剪时间因品种等有差异,不能完全照搬辽宁技术标准。西海岸新区存在促花修剪时间过早问题,有些基地按辽宁最早在白露开始,这是不正确的。经调查,2023910-15日促花剪南高品种莱格西’‘奥尼尔’‘密斯梯等,927日调查,剪口下新梢基本萌发一二个新梢,长度达5cm以上。主要原因是此时温度过高,易导致新梢萌发,违背促花剪目的。2021-2023莱格西在秋分以后或925日促花剪,半个月内完成,除少量直立萌发外,基本不萌发且能形成饱满3个以上花芽。


  5.水肥管理


  通过调研,蓝莓水肥管理存在问题较大。主要是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技术体系,尤其是果实成熟期水肥管理技术标准问题,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养分管理问题,其一,氮肥(硫酸铵)用量不足,有些基地不施用硫酸铵,只用氮磷钾含量一样的复合肥,这是不对的。蓝莓新梢生长和果实膨大期氮肥需求量较大,要高于磷、钾用量,一定要保证氮肥的供应量。其二,各生长阶段养分供应比例不科学,不符合养分供应需求。其三,秋季有机肥施用问题,多数基地秋季都不施有机肥,这也是造成来年果实产量和质量不达标的重要因素。水分管理主要是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浇水制度,供水不均,或干或涝。有的浇水方式不对,浇水间隔时间过长,甚至半个月浇1次,导致土壤过旱。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供应标准存在问题,主要是花期和果实生长期,具体表现是花期不浇水,严重影响开花时间和授粉,导致坐果率低;果实膨大期水分供应不足,影响果实膨大,尤其是果实成熟期。因蓝莓果实分批次成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成熟期不浇水。有的基地怕影响果实货架期,进入果实批量成熟期停止浇水,严重影响后批次果实膨大,导致果小,质量差,产量降低。露地栽培基本是靠天吃饭,管理粗放,普遍存在水肥供应不达标。存在滴灌设施老化导致水分供应不足现象,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设施栽培水肥管理是蓝莓产量和质量的保证,现阶段大部分种植者实行水肥一体化,在配方、施用量、操作标准存在问题。


  6.设施内生产阶段环境调控


  大棚和温室在升温至果实结束生长阶段,存在温湿度、光照环境调控问题,主要是各生育阶段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如展穗-花期温度过高(28-30℃),导致果穗短,坐果率低。花期湿度管理不达标,湿度过大达到85%以上,导致灰霉病泛滥。果实第一生长期,温度过高,导致果实僵果(不膨大)、提早成熟等问题。温室栽培,种植者为提早上市,违背休眠规律,提早升温,导致需冷量不足,造成开花不整齐、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延后、叶芽不萌发等问题,影响品质、产量;果实成熟期夜温较高,高于15℃,导致温差小、果实小、不变蓝或红腚、落果严重、品质差等问题。光照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出现在花期和果实膨大及成熟期不当操作导致光照不足,影响植株生长和果实大小、品质和产量。


  病虫害防控


  随着蓝莓生产年限和面积加大,病虫危害也逐年加大。蓝莓病害有枯枝病、灰霉病、炭疽病等,虫害主要是蓟马、蛴螬等,严重影响产业发展。在生产中调查发现,由于没有建立病虫害防控机制和技术标准,导致病虫害危害严重,造成树体死亡或果实品质、产量降低,据不完全统计,损失率达到30%-60%2022年某蓝莓基地,由于采后剪新梢生长期没做到病害科学防控,加上雨季,导致蓝莓病害(主要是枯枝病、灰霉病和炭疽病兼容病发)大流行、失控,造成奥尼尔’‘密斯梯品种毁灭性灾害,枝条枯死率达到50%-70%,今年减产达到75%以上。所以,病虫害防治必须以预防为主,否则一旦发生,若管理、防治不及时,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8.基质栽培


  蓝莓基质栽培是新兴的蓝莓栽培模式,近二三年西海岸新区有少量的试栽。栽培品种主要是常绿休眠期短的南高丛新品种。通过3个试栽基地调研,长势情况不等。栽培中主要存在问题:其一,蓝莓栽培技术问题,普遍存在定植时营养钵苗坨没破或破坨不达标,导致根系不生长或生长不良,植株长势差,新梢黄化。其二,栽培者不懂基质栽培原理和应用标准,对水分、EC值、pH值和营养液配方等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技术标准,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不达标,导致植株生长中出现诸多问题。所以,蓝莓基质栽培要慎重。


  9.小结


  通过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莓不同栽培模式生产中存在技术问题简析,希望蓝莓生产者或生产基地在生产中要注意发现或规避栽培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应改进或优化。笔者连续3年指导青岛舜拓蓝莓基地莱格西大棚栽培,对关键技术进行改进优化,做了相关栽培试验,调查结果是每年有显著提升,2023年产量6万余公斤,比2022年提高1倍多,效果显著。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莓产业随着中国蓝莓产业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各产业基地或生产者应聚焦各自的问题,改进决策者蓝莓生产管理理念,经生产、试验研究、应用及再优化提升,逐步形成或建立一个适宜西海岸新区蓝莓栽培技术管理体系,是解决或保证蓝莓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