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3994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葡萄根癌病与其他作物根癌病的区别 [2024/7/10 21:35:04] 来源: 作者:Admin

果实病害防控岗位


  葡萄根癌病(Grape crown gall)是葡萄生产上的重要细菌性病害之一,该病害在我国分布广泛,尤其北方地区发病较多,近年来趋势愈加严重,防治十分困难。根癌病不仅在葡萄上发生,在其他作物上同样发生,例如月季、蓝莓、欧李等其他作物。本文从发病症状、病原及生物防治措施3个角度介绍了葡萄根癌病与其他作物的根癌病的区别,旨在帮助种植者更好的防治葡萄根癌病。


  葡萄根癌病与其他作物根癌病的区别


  根癌病不仅在葡萄上发生,在其他作物上同样发生,例如月季、樱桃、蓝莓、欧李等,但是其在不同作物上的表现不尽相同,主要从发病部位症状、病原和生物防治这三者的角度区分葡萄根癌病和其他作物根癌病。


  1.1 发病部位和症状


  根癌病又称冠瘿病、根瘤病。根癌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植株根颈、主根和侧根部位。典型症状是发病部位形成呈球状或不规则扁球形瘤状。不同作物上的根癌病可能发病部位、症状、瘤体大小存在差异。在发病部位上,葡萄、月季、樱桃、苹果、欧李根癌病的发病部位都主要分布在根颈部及茎上,而蓝莓根癌病主要危害地下根部;在发病症状上,苹果、月季根癌病的发病初期都形成乳白色、质地柔软、表面光滑的瘤状物,而葡萄根癌病发病初期为黄豆粒大小,外皮呈绿色[1],樱桃和欧李则是根部肿瘤初现时为淡褐色,表面粗糙不光滑;在瘤体大小上,葡萄、月季、樱桃、苹果、蓝莓产生的病瘤与其自身相比较小,但欧李不同,欧李植株矮小,但产生的癌瘤巨大,癌瘤直径可达欧李茎粗的十几倍。



  1.2 病原


  引起根癌病的病原有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葡萄异根瘤菌(Allorhizobium vitis)(原称葡萄土壤杆菌(A. vitis))和发根根瘤菌(Rhizobium rhizogenes)(原称发根土壤杆菌(A. rhizogenes))[2-3]。其中根癌土壤杆菌、葡萄异根瘤菌和发根根瘤菌均可引起葡萄根癌病,但大部分由根癌土壤杆菌引起。根据其生理特性的差异,根癌土壤杆菌可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I型、II型和III型。在3-酮基乳糖培养基上培养后能产生明显黄色晕圈为生物I型根癌土壤杆菌[4],在含2% NaClLB培养基上培养后生长差甚至不生长的为生物II型根癌土壤杆菌[5]。在3-酮基乳糖培养基上不能产生明显黄色晕圈,且能在含2%NaClLB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的为生物III型根癌土壤杆菌[6]。导致月季、蓝莓、欧李、苹果、樱桃等植物根癌病的病原属于根癌土壤杆菌型或II型,导致葡萄感病的属于根癌土壤杆菌III [7]


  1.3 生物防治


  在根癌病的防治方面,目前对根癌病还没有有效的化学药剂。近年来,生物防治被视为防控根癌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国外最早在澳大利亚发生癌肿病的植株根部分离到一种无致病力的放射野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K84菌系,能产生放射野杆菌素84,为一种核昔酸杆菌素,能有效地抑制癌肿组织的形成。K84在植物根癌病的生防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在月季根癌病的生物防治中,放射土壤杆菌 K84 对月季根癌病的防治效果约为90%[8]。该菌株除了对月季有效果外,对樱桃、苹果等病原菌为根癌土壤杆菌生物II型的也有效,但对像葡萄根癌病病原菌为土壤杆菌生物III型的没有效果,对蓝莓和欧李的防治效果尚未得知。


  目前国内外已经筛选得到一些对葡萄根癌病有较好防效的菌株,主要是土壤杆菌,如由南非Webster从李树根癌中分离到的A. rhizogenes J73、由南非Staphorst从葡萄根癌病组织中分离的A. vitis F2/5菌株、由陈晓英等从山东啤酒花根癌中分离出的菌株A. tumefaciens HLB-2,它们虽属于葡萄土壤杆菌,但它们不致病,反而能抑制葡萄根癌病[9-12]。由梁亚杰等从葡萄根癌病组织中分离获得E26菌株发现其对葡萄根癌病的防治范围较K84HBL-2要大,且在葡萄植株上的定殖能力强于HLB-2[13]。其次是枯草芽胞杆菌,如由陈凡从土壤中分离的HX2菌株,可通过抑制病原菌中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来防治葡萄根癌病[14]


  讨论


  以上内容就是从发病症状、病原及生物防治的三个维度出发,区分葡萄根癌病与其他作物根癌病,这些区别都有助于种植者识别葡萄根癌病,从而确定具体措施,更加有效地防治葡萄根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