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综合试验站
闫莉春 陈震霄 吴伟民
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是为害葡萄的主要害虫之一。绿盲蝽主要以口针刺吸葡萄嫩叶、花和幼果等幼嫩组织的汁液,使葡萄叶片破损缺失、花蕾脱落、果实畸形甚至脱落,严重影响葡萄品质和产量。李长存等报道桃蛀螟可以为害葡萄,平均果穗被害率为9.4%,最高可以达78.3%,其幼虫可从葡萄果柄及果蒂蛀入,蛀食果肉及幼嫩种子,蛀孔外分泌黄褐色透明胶液,并黏附红褐色颗粒状虫粪。被害果穗葡萄白腐病病发病率高达95%,严重可减产20%以上。目前江苏省鲜有发现桃蛀螟为害葡萄的现象,但基于桃蛀螟可为害葡萄的事实,应加强对葡萄园桃蛀螟的监测,防患于未然,为葡萄园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为此,南京综合试验站2023年对南京地区葡萄园绿盲蝽和桃蛀螟发生动态开展了监测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概况
监测点设在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核心示范园内,该葡萄园于2008年建立,土壤为黏质壤土,葡萄园面积约50亩,塑料大棚避雨栽培约25亩,露地栽培约20亩,葡萄定植株行距均为3 m×2 m,田间管理较好。
1.2 试验材料
绿盲蝽性信息素橡胶塞诱芯及桶型诱捕器由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桃蛀螟性诱剂和船形诱捕器由江苏宁录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与调查方法
试验于2023年3月2号开始进行,共悬挂5个绿盲蝽和5个桃蛀螟性诱器。其中,绿盲蝽性诱器2个悬挂在避雨栽培葡萄园,2个悬挂在露地栽培区,1个悬挂在葡萄园周边的露地草丛上方;桃蛀螟性诱器3个悬挂在避雨栽培葡萄园内,2个悬挂在露地栽培葡萄园区。自悬挂之日后1周起,直至诱集到的虫口量是0头为止,每周调查1次虫口量,统计不同调查日期诱集到的虫口总量。每月对诱芯补充引诱剂。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盲蝽和桃蛀螟发生动态
2.1.1 绿盲蝽
3月-10月成、若虫监测数据表明,绿盲蝽在葡萄园的为害时期较长,4月-10月均可发生。2024年4月13日始见绿盲蝽若虫,相较于2022年5月12日早一个月诱集到,与2023年3-4月份温度相对较高密切相关。2024年的高峰期在4月20日-5月18日,诱集到的虫口总量为15头,相较于2022年呈现小幅下降趋势。2024年最后监测到绿盲蝽时间为9月14日,相较于2022年的10月27日早一个多月,2022年和2023年整年为害时间仍保持基本一致。
2.1.2 桃蛀螟
2023年葡萄园桃蛀螟监测情况如图3所示。从5个桃蛀螟性诱器在不同时期诱杀到的虫口总量看,自2023年5月4日诱集到桃蛀螟,至9月14日基本结束,历时3个多月,其中诱集到虫口量最大的日期为2023年5月25日(14头)。从整个监测周期看,不同时期诱集到虫口总量呈明显的多峰型变化,说明桃蛀螟在江苏地区可发生3-4代。 2023年桃蛀螟整体虫口量相较于2022年呈上升趋势,与2023年雨水较2022年偏多相关。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绿盲蝽和桃蛀螟虫口总量变化
2.2.1 绿盲蝽
由表1可以看出,悬挂在周边草丛上的性诱器最早诱集到绿盲蝽(4月13日),其次是露地栽培模式(4月20日),避雨栽培下诱集到绿盲蝽时间最晚,为5月4日。对不同栽培方式诱集到的虫口总量统计看,露地栽培模式下的虫口总量为7头,避雨栽培模式下的虫口总量为5头,露地草丛共诱集到9头,说明不同栽培模式对绿盲蝽有一定的影响。总体来看,2023年共诱集到绿盲蝽21头,显著低于2022年的51头,可能与2022年的罕见持续高温天气有关。
2.2.2 桃蛀螟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下诱集到桃蛀螟的时间是有明显差异的,露地栽培在5月4日首次诱集到,比避雨栽培的5月18日早半个月。两种模式下桃蛀螟结束的时间基本一致,都在9月14日。对不同栽培方式诱集到的平均虫口总量统计看,露地栽培模式下的虫口总量为21.5头/性诱器,避雨栽培模式下的虫口总量为8.67头/性诱器,说明避雨栽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桃蛀螟的迁入。
3 小结与讨论
2023年的监测数据表明,绿盲蝽的发生趋势较2022年呈下降趋势,可能与2022年持续高温有利于绿盲蝽的发生有关,因此应结合气候条件继续加强对绿盲蝽的监测,及时根据其发生动态采用化学药剂等手段积极防治,最大程度上减少其对葡萄园的为害。
桃蛀螟的寄主非常广泛,葡萄是较常见的寄主,而且已有桃蛀螟为害葡萄的相关报道。本试验示范基地葡萄园毗邻桃园,加强葡萄园桃蛀螟的发生动态和为害情况的监测,可为桃蛀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