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冯建英 田东 穆维松
葡萄是我国重要的落叶果树种类之一,其适应性强,结果早,效益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葡萄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除海南、西藏、广东及香港和澳门外,全国其它省(市、自治区)都有葡萄种植,葡萄已经成为继苹果、梨和桃之外,我国栽培最为广泛的第四大落叶果树。葡萄种植和加工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地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1 种植面积与产量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葡萄种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迅速增长。1961年,我国的葡萄种植面积只有1万公顷,产量仅约7万吨。1980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3.5万公顷,产量达到16万吨。根据联合国FAO的最新统计,2007年中国葡萄种植面积约50万公顷,总产量约为625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14.5倍和39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35%和14.54%,增速显著。尤其是1997-2004年,是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幅最快的时期。
随着我国葡萄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相关技术的进步,在葡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葡萄的单产也在显著提高。1980年,我国葡萄单产4.6吨/公顷;到2007年,葡萄单产提高到大约12.4吨/公顷,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7%。不过,与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相对持续增长相比,单产在增长中呈现一定的波动性。
另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的统计,截至2006年,在世界58个葡萄生产国中,我国葡萄的种植面积已经居于世界第五位,葡萄总产量居世界第四位;预计2007年中国的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将分别跃居世界第五位和第三位,在世界葡萄产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鲜食葡萄方面,我国从1994年开始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主产国,2006年产量为535.7万吨,占葡萄总产量的80%。可以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在不断增加,产量在迅速增长,单产在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葡萄生产大国(图1)。
2 主要品种
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广阔,各栽培区的气候、土壤、栽培方式等因素的差异较大,因而各地对种植的品种要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进行选择。近20年来,我国葡萄育种专家先后培育出多个葡萄新品种,大大改善了葡萄品种结构,极大的丰富了葡萄果品市场。
2.1 鲜食葡萄品种
我国鲜食葡萄品种以欧美杂交种的巨峰系品种为主,其次是传统的欧亚品种玫瑰香和龙眼。20世纪90年代以后,红地球、京亚及各种无核葡萄品种如克瑞森无核、森田尼无核、皇家秋天等呈现较强的发展势头。总体来看,巨峰系品种、红地球、无核白等优新品种已占到总面积的75%左右。
2.2 酿酒葡萄品种
我国酿酒葡萄占葡萄总产量的比例在10%左右,与欧洲相比,这个比例严重偏低,反映出我国葡萄产业的加工度还很低。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的“干红热”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酿酒葡萄的引进和规模化发展,现在酿酒葡萄的栽培面积发展到近5万公顷,2008年葡萄酒产量达到69.83万吨。栽培品种高度集中于赤霞珠,其次是蛇龙珠、美乐、霞多丽、贵人香、品丽珠、西拉、黑比诺等。其中,赤霞珠、美乐、霞多丽和意斯林等优良品种已成为我国酿酒葡萄的主栽品种,栽培面积约占到全国酿酒葡萄的80%。
2.3 制干葡萄品种
目前我国葡萄干年产量约为12.5万吨,新疆吐鲁番是我国最重要的葡萄干生产地区,其他主产区还有甘肃省敦煌市和内蒙古乌海市。我国制干葡萄的主要品种是中亚品种群无核白葡萄,世界上95%的葡萄干都是由这一品种制成的。其它的制干品种有莫丽莎、汤姆逊无核、美丽无核及无核白鸡心等。
近年来,我国葡萄栽培品种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一些传统的品种被淘汰,一些新的、适用的新品种开始推广,品种呈现多元化趋势,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葡萄的种类,扩大了栽培区域,提高了葡萄产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葡萄育种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目前我国葡萄品种单一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酿酒葡萄更加明显。从河北、山东等渤海湾种植区,到西部种植区新疆,多数酿酒葡萄种植基地都以赤霞珠类为主,品种单一,这势必会造成葡萄酒种类和风格的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也降低了中国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种植区域分布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从北到南横跨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几个气候带,山、沟、滩、塬、川均有分布,地形的复杂性伴随气候的多样性,这为葡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各种类型的栽培区,葡萄在我国已经成为种植面积较广的水果之一。各省区葡萄种植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我国葡萄种植区域不断扩大
随着葡萄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发展,我国葡萄栽培区域不断扩大,目前,除了海南、广东、香港和澳门之外,我国各省都有种植葡萄。新疆、山西、河北、山东、辽宁等老葡萄产区依然保持了在栽培面积、产量、加工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甘肃、宁夏和南方的湖南、四川、江苏、浙江、广西等葡萄新兴产区作为后起之秀,这些省区的葡萄种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葡萄主产区优势明显,优势产业带已基本形成
分析数据可见,我国葡萄种植和产量主要集中于新疆、河北、山东、河南、辽宁5个省,2007年这5省的葡萄种植面积占到总种植面积的60%,葡萄产量占到总产量的66%;尤其是新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5%左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葡萄主产区,新疆同时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葡萄干产区;河北和山东两省的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在我国也占很大比重,两省合计占到总量的25%左右;与新疆葡萄主要用来制干不同,河北和山东两地的葡萄主要以酿酒和鲜食为主。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东北、西北冷凉气候栽培区(主要包括沈阳以北、内蒙古、新疆北部山区),华北及环渤海湾栽培区(主要包括京、津地区和河北中北部、辽东半岛及山东北部环渤海湾地区),西北及黄土高原栽培区(主要包括新疆、甘肃西部制干葡萄发展区和西北东部、华北西部黄土高原鲜食、酿造葡萄发展区两大部分),秦岭、淮河以南亚热带栽培区(包括上海市、浙江金华、福建福州,湖南衡阳和怀化、四川成都和广元等地),云贵高原及川西部分高海拔栽培区(主要指云贵高原及川西高海拔区、金沙江沿岸河谷地区)五大栽培区域。
(3) 葡萄种植区域呈现南扩、西移趋势
近年来,在传统葡萄种植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葡萄种植区域出现南扩、西移的现象,南方种植区以鲜食葡萄为主的种植面积不断增长,西部地区在保持传统的鲜食葡萄和葡萄干产量的发展优势外,开始大力发展葡萄酒生产,以葡萄酒产业基地、葡萄酒庄园为特征的酿酒葡萄呈现规模性发展,对丰富市场供应和延长鲜果供应期提供了更多选择。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家对各葡萄栽培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葡萄生产区域必将出现新的调整和整合。通过政策作用促进优生、适生区域葡萄种植及加工产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提高我国葡萄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
4 葡萄种植栽培模式
葡萄栽培方式的多样化是我果葡萄栽培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目前,葡萄栽培方式已经从传统的露地栽培,发展到露地防寒栽培、避雨栽培、有机栽培、旱作节水栽培、南方特殊产区栽培模式、休闲农业栽培等多种模式,尤其是各种设施栽培发展很快。这些多样化的栽培模式极大地扩展了葡萄的适生、优生栽培区域,提高了我国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4.1 节水栽培
节水栽培的任务是在农作物增产、稳产的前提下寻找最充分地利用天然降水和土壤蓄水、减少灌溉用水的技术栽培措施。虽然葡萄属于深根节水作物,但也要求一定的需水量。北方地区是我国传统的葡萄主要种植区域和主产区,但北方地区多为淡水匮乏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葡萄种植的发展。据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的实地调研,2009年春天,在我国华北、黄淮、江淮等地大范围的旱情中,河南西部地区没有灌溉条件的葡萄园受旱灾非常严重,体现出葡萄节水栽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培育抗旱、耐旱品种,发展节水灌溉新技术;在幼树期浇水,成树时采用雨养而不进行人工灌水,这样可大大节省淡水,降低栽培成本;还有一些地方在盐碱地上种植葡萄,采用混合(盐、淡)水灌溉达到节水目的,这些都是发展葡萄节水栽培的重要方法和有益经验。
4.2 设施栽培
我国土地资源少,水资源匮乏,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而设施栽培通过创造人为的生态环境促进葡萄生长,可充分利用光能、水资源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有效抵御各种自然灾害,提高栽培效益,从而突破传统栽培模式遇到的瓶颈,扩展葡萄种植区域和方式,使以前不能栽培的品种可栽培,以前一年一熟的品种可以一年两熟,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可以促使葡萄提早成熟或延后成熟,调节市场供应的均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发展设施栽培应当是今后综合利用各种设施、技术进行葡萄栽培的一种新方式。我国目前已有设施葡萄栽培面积2万多公顷,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甘肃、山东、湖南等地已经先后形成了一大批葡萄设施栽培生产基地。
由于设施栽培投资较高,对技术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在发展和应用的时候不应该盲目引进,而应该因地制宜、合理采用适用方式、选择适宜品种,真正发挥设施栽培的效用。如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多雨,则应该发展避雨栽培,事实也证明我国南方采用避雨栽培后极大地扩大了葡萄、尤其是欧亚种葡萄的栽培范围。
4.3 有机栽培
我国鲜食葡萄产量名列世界前茅,从1994年开始就居于世界第一位,产量占世界鲜食葡萄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但分析我国葡萄的进出口数据发现,我国的鲜食葡萄以自销为主,出口量不足世界出口量的1%,反而还是世界鲜食葡萄的主要进口国之一,每年进口欧洲、美洲的葡萄30多万吨,占世界葡萄进口贸易量的20%左右,进口数量居世界第10位,进口额达到9亿多美元;同时我国国内鲜食葡萄的价格仅为进口葡萄价格的50%左右。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在葡萄栽培过程中施用农药、化肥等非环保资源,没有广泛采用有机栽培模式,我国葡萄的质量、口味、环保、卫生指标等方面还存在欠缺,不能达到国外的进口标准,不能闯入世界市场。因此,我国部分高端消费者宁愿花更多的钱,购买国外进口葡萄。
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有机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促进生态的平衡、物种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在,葡萄有机栽培已经发展起来,欧洲国家在发展葡萄有机栽培的基础上,又提出酿造有机葡萄酒,就是要求尽可能不使用农药、化肥,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的葡萄及其加工品。
3.4 新型栽培模式
随着现代都市农业和农业旅游模式的发展,葡萄栽培也有了新模式,出现了旅游观光型、庭院型、庄园(酒庄)式葡萄园等。在城市近郊栽培葡萄,供游人观赏、采摘、餐饮等休闲娱乐,目前这种模式很受城市人青睐。
一些葡萄酒企业建立自己的酒庄,或者和当地的种植农户合作建立生产基地,严格控制酒庄或基地内葡萄栽培的品种、质量、栽培方式和种植过程。这种新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实现了葡萄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使上游原料供应者和终端产品生产者紧密结合起来,公司有了稳定的原料基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农户也获得了技术支持和稳定收入,达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