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综合试验站
钱亚明 闫莉春 吴伟民
绿盲蝽和果实蝇是为害葡萄生产的重要害虫,为有效防控绿盲蝽、果实蝇对江苏葡萄的为害,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连续多年开展了绿盲蝽及果实蝇的性诱器诱杀监测,现将2022年的诱杀监测结果总结如下,以期为葡萄绿盲蝽和果实蝇的防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概况
监测点设在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的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核心示范园内,该葡萄园于2008年建立,土壤为黏质壤土,葡萄园面积约50亩,塑料大棚避雨栽培约25亩,露地栽培约20亩,葡萄定植株行距均为3 m×2 m,田间管理较好。
1.2 试验与调查方法
试验于2022年3月17日进行,在葡萄园内不同位置分别悬挂5个绿盲蝽和4个果实蝇性诱器(图1),其中,2个绿盲蝽性诱器悬挂在避雨栽培葡萄园内、2个悬挂在露地栽培葡萄园内、1个悬挂在露地草丛上方,2个果实蝇性诱器悬挂在避雨栽培葡萄园内、2个悬挂在露地栽培葡萄园内。自悬挂之日后1周起直至诱集到的虫口量几乎为0头(2022年12月8日)为止,间隔1周调查1次诱杀到的虫口量。每隔1个月左右对诱芯补充引诱剂。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10 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整个调查周期虫口变化规律
2.1.1 绿盲蝽
从5个绿盲蝽性诱器不同时期诱杀到的虫口总量看(图2),自5月12日诱集到绿盲蝽成、若虫,较2019年5月2日诱集到绿盲蝽的时间晚10天;随着调查时间的延长,绿盲蝽发生数量呈明显的波浪形变化趋势,这与2019年的监测结果较为一致;2022年诱集到的绿盲蝽高峰期在2022年5月26日—7月7日,早期发生相对较重,后呈明显下降趋势,诱集到的虫口总量也明显高于2019年。
2.1.2 果实蝇
从4个果实蝇性诱器不同时期诱杀到的果实蝇虫口总量看(图3),自2022年7月7日诱集到果实蝇雄成虫,至12月8日结束,与2021年相比,始发生期和结束期分别偏晚20天和13天;从整个调查周期看,不同时期诱集到虫口总量呈明显的单峰型变化,这与2021年监测结果基本一致,但诱集到虫口量相对最大的日期(2022年10月20)较2021年的9月9日偏晚41天。总体而言,果实蝇在葡萄园内1年基本发生1代。
2.2 不同摆放位置诱集到的虫口量
2.2.1 绿盲蝽
由图4可见,性诱器不同摆放位置诱集到绿盲蝽虫口量有明显的不同,避雨栽培葡萄园区相对最少,整个调查周期诱虫量约7头/性诱器,露地草丛上方诱集到的相对最多,诱虫量达到27头/性诱器,这可能是避雨栽培措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盲蝽的迁入,而露地草丛更有利于绿盲蝽栖息;与2019年诱集到的虫量相比,2022年诱集到的虫量明显高于2019年(2019年露地草丛为11头/性诱器),说明绿盲蝽在葡萄园内有加重的趋势。
2.2.2 果实蝇
由图5可见,2022年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葡萄园诱集到的果实蝇虫量分别为72、65头/性诱器,避雨栽培诱集到的虫口量明显大于露地栽培葡萄园区,但均低于2021年分别诱集到的虫量(2021年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葡萄园诱集到的果实蝇虫量分别为767、585头/性诱器)。
3 小结与讨论
经连续多年采取悬挂性诱器的方式监测葡萄园区绿盲蝽和果实蝇的发生情况发现:葡萄园区绿盲蝽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而果实蝇呈下降趋势;随着调查时间的延长,绿盲蝽发生数量呈明显的波浪形变化,而果实蝇呈明显的“单峰”形变化;绿盲蝽每年发生3~4代,而果实蝇在每年发生1代;性诱器不同摆放位置对绿盲蝽、果实蝇的诱杀效果明显不同,露地草丛诱杀的绿盲蝽虫口数量明显高于避雨和露地栽培葡萄园区,避雨栽培诱集到果实蝇虫口量明显大于露地栽培。
值得探讨的是,园区外草丛可能是绿盲蝽的适生地,可采取先草丛诱导再集体捕杀的措施以降低绿盲蝽虫口基数;果实蝇的始发期和结束期与园区葡萄果实的始成熟期和采收结束期较为一致,说明果实蝇的成虫发生期与整个园区葡萄成熟期较为吻合。这些结果为科学防控绿盲蝽、果实蝇的提供了一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