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综合试验站李秀杰
陈迎春 王咏梅
山东省葡萄栽培面积38 000 hm2,在农民脱贫致富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山东省葡萄成熟期恰逢雨热同季,管理上稍不慎,就会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裂果、烂果难以控制。目前生产上大剂量、多批次使用农药,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和生产成本飙升。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研发绿色栽培方式,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一直是科技人员关注的重点。
避雨栽培是在葡萄生长季节,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树冠顶部以上位置的设施上,防止降雨对葡萄生长和结果的影响,从而保证葡萄正常成熟的一种简易设施栽培方式。避雨栽培可避免雨水溅射和流淌,降低葡萄叶幕层温度和湿度,理论上能够降低喜湿病害的发病率。近年来避雨栽培在我国南方地区逐渐兴起,该技术的推广使得南方等葡萄种植的次适宜区变成了高效区。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借鉴南方地区葡萄避雨栽培经验,2010年开始将避雨栽培技术引入山东济南、泰安、济宁、聊城等鲜食葡萄主栽区,并对避雨栽培模式、搭建成本以及避雨栽培对葡萄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和微域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制定了适合山东省应用的葡萄避雨栽培技术规程。在广西等地的研究显示,避雨栽培对防控葡萄霜霉病、灰霉病和白腐病等有一定效果。病害的发生具有地域性特点,不同区域的病害发生时间和类型不同,但截至目前,有关避雨栽培对山东省葡萄栽培中病害发生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2018~2019年连续2 a在山东省鲜食葡萄主产区对避雨和露地2种栽培方式下的葡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避雨栽培葡萄的病害防控提供指导,进一步完善山东省葡萄避雨设施栽培技术体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葡萄品种为夏黑。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2018~2019年连续2 a在以泰安为代表的鲁中鲜食葡萄主产区和以济宁为代表的鲁西南鲜食葡萄主产区,对避雨和露地2种栽培方式下的葡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其中,泰安试点选择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金牛山试验示范基地,葡萄2014年栽植,南北行向,株行距2 m×6 m,T型架整形;济宁试点选择在济宁市曲阜尼山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葡萄2016年栽植,栽植方式和架式均与泰安试点相同。同一试点,采用对比试验设计,设葡萄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CK)2个方式处理。避雨设施选用简易连栋避雨棚,棚高2.6 m,跨度6 m,顶部全年覆膜。2个试点均采用滴灌方式灌溉,排灌条件良好,葡萄管理水平较高。葡萄发芽前,全园喷施1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以消灭越冬虫卵和成虫;萌芽后不进行任何病虫害防治,果实不套袋,以便于观察果实病虫害状况。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同常规。
1.2.2 调查项目与方法
1.2.2.1 病害种类及发病程度。从春季葡萄萌芽开始,每处理均随机选取正常生长的葡萄植株20株,田间调查病害发生的种类;目测病叶和病果面积,结合当地果农防治经验,对病害程度进行分级。病害程度分级标准。+:零星发生,一般不需要防治;++:轻度发生,需要采用兼治措施防治,若不防治将造成一定损失;+++:中度发生,需要专门防治;++++:严重发生,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多次防治。
1.2.2.2 物候期。春季随机选取正常植株10株,根据植株生长情况记录物候期。
1.2.2.3 叶部病害发生率。随机选取葡萄植株20株,每株随机选新梢中部的3片叶,调查发生病害的叶片数,计算叶片病害发生率(受害叶片数/调查总叶片数×100%)。
1.2.2.4 果穗病害发生率。6月1日进行第1次果实病害调查,以后每15 d调查1次,共调查6次。随机选取葡萄植株20株,每株选3穗果,调查发生病斑或腐烂的果穗数,计算果穗病害发生率(受害果穗数/调查总果穗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避雨栽培对葡萄主要病害种类及为害程度的影响
连续2 a调查结果(表1)显示,避雨栽培葡萄发生的病害种类与露地栽培葡萄基本相同。在泰安和济宁地区,霜霉病和酸腐病严重发生,其中对叶片为害最重的是霜霉病,对成熟果实为害最重的是酸腐病;白腐病、炭疽病和灰霉病轻度发生,有一定为害;白粉病、黑痘病和锈病零星发生,一般不需要防治。在叶片病害中,霜霉病发生最重,一旦发病,病害蔓延很快,通常难以控制。在果实病害中,酸腐病发生最重,发病严重时整个果园飘荡着酸腐气味,腐烂的葡萄汁液顺果袋流下后造成深色污染,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果园美观;白腐病轻度发生,对果实也有一定为害,应注意提前防治。
2.2 避雨栽培对葡萄物候期的影响
连续2 a调查结果(表2)显示,在泰安和济宁地区避雨栽培葡萄的物候期较露地栽培葡萄普遍推迟,其中济宁地区的葡萄物候期略早于泰安地区。
试验年度,泰安地区避雨栽培葡萄的萌芽期、始花期、盛花期、转色期、浆果成熟期分别较露地栽培葡萄晚1 d、2 d、2~3 d、3~4 d和5~7 d,济宁地区避雨栽培葡萄的萌芽期、始花期、盛花期、转色期、浆果成熟期分别较露地栽培葡萄晚0~1 d、3~4 d、1 d、2~6 d和8 d,以上可知,避雨栽培延迟了葡萄的物候期。
实验年度,露地栽培模式下济宁地区葡萄的萌芽期、始花期、盛花期、转色期、浆果成熟期分别比泰安地区葡萄物候期提前1~3 d、2~3 d、2 d、0~2 d和3~4 d,避雨栽培模式下济宁地区葡萄的萌芽期、始花期、盛花期、转色期、浆果成熟期分别比泰安地区葡萄物候期提前相同2~3 d、1 d、3~4 d、0~1 d和0~3d,露地栽培和避雨栽培两种栽培模式下,济宁地区葡萄物候期均略早于泰安地区。
2.3 避雨栽培对葡萄病害发生率的影响
2.3.1 叶部病害发生率 连续2 a调查结果(表3)显示,避雨栽培对葡萄生长前期叶片病害发生率影响不大,但能有效降低葡萄生长中后期的叶片病害发生率。试验年度,在葡萄生长前期,2个试点露地栽培葡萄的叶片病害发生均较少,避雨栽培下葡萄叶片病害发生率与露地栽培葡萄差别不大。自6月底开始,随着降雨增多,2个试点露地栽培葡萄的叶部病害率均逐渐升高,到8月底以后病害集中暴发。2018年和2019年10月底,泰安地区露地栽培葡萄的叶部病害发生率分别为91.67%和78.33%,济宁地区露地栽培葡萄的叶部病害发生率分别为75.00%和70.00%;避雨栽培下,泰安地区的葡萄叶片病害发生率(分别为36.67%和31.67%)分别降低了60.00%和59.57%,济宁地区的葡萄叶片病害发生率(分别为75.00%和70.00%)分别降低了48.89%和33.33%。
2.3.2 果穗病害发生率 连续2 a调查结果(表4)显示,避雨栽培能有效降低葡萄果穗病害发生率。随着果实成熟,露地栽培葡萄的果穗病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018年和2019年7月中旬果实开始成熟时,泰安地区露地栽培葡萄的果穗病害发生率分别为13.33%和6.67%,而避雨栽培下指标值仅为5.00%和3.33%,果实病害发生率分别降低了62.49%和50.07%;济宁地区露地栽培葡萄的果穗病害发生率分别为13.33%和5.00%,而避雨栽培下指标值仅为6.67%和0,果穗病害发生率分别降低了49.96%和100%。8月中旬,即成熟后在树上挂果1个月,与露地栽培相比,泰安地区避雨栽培葡萄的果穗病害发生率分别降低了69.24%和78.27%,济宁地区避雨栽培葡萄的果穗病害发生率分别降低了70.58%和75.01%。
3 结论
连续2 a的调查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推迟了葡萄物候期,果实成熟期较露地栽培晚5~8 d。避雨栽培葡萄的病害发生种类和发生时期虽然与露地栽培基本相同,但叶部病害发生率较露天栽培最高可降低60%。叶部病害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尤其是8~10月发生的霜霉病。对葡萄果实为害最大的是酸腐病,其次是白腐病,但很多时候二者是同时发生的。避雨栽培葡萄的果穗病害发生率可降低50%~78%。综上所述,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葡萄病害种类未有大的改变,但病虫害发生率显著降低,进而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避雨栽培作为一种绿色的病虫害防控方式,不仅降低了生产投入,还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生产系统的环境友好性。因此,在夏季多雨潮湿的山东省,葡萄避雨栽培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