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及黄土高原综合试验站
刘三军 贺亮亮 宋银花 李永洲 章鹏 彭帅帅
葡萄日灼病是我国各葡萄产区广泛发生的一种生理失调症,它的发生与温度、光照等有密切关系,果面高温与太阳强光辐射是诱发日灼病的直接原因。气温、风速等外界环境条件影响果面温度,与日灼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葡萄日灼病发生时,果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 斑块,使果实失去食用价值,常造成生产上的重大损失。近年来,阳光玫瑰葡萄发展迅速,全国各地栽培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已经成为目前的主要栽培品种之一。但阳光玫瑰果实不耐高温和强日照,生产上往往日灼病高发,给阳光玫瑰葡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阳光玫瑰葡萄日灼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以期为阳光玫瑰葡萄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1、阳光玫瑰葡萄日灼病的类型
按照造成葡萄日灼病的发生原因,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日灼型(光伤害)、气灼型(高温伤害)和混合型(图1)。
1.1日灼型日灼病
是由太阳的强烈光照造成的,常被称为日灼病。发生在太阳光照射到的果面部分。果粒症状为:初始症状是果面出现白色斑点,这是果面在高温的基础上,经太阳光的强烈照射(主要是紫外线)产生的伤害。随着高温、强光的持续,病斑不断向外扩展,症状不断扩大、失水皱缩,颜色慢慢向褐色变化。
1.2 气灼型日灼病
多发生于气温突然性升高且升温幅度较大时。 这种由下而上的高温气体,引起果面灼伤、失水、皱缩。
1.3 混合型日灼病
在气灼型日灼发生时,果实向阳面的伤害应属于日烧型和气灼型的混合型,其症状与日烧型没有明显区别,为气灼型和日烧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2、阳光玫瑰葡萄日灼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2.1 强光照
强光照造成果面高温是阳光玫瑰葡萄日灼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当处于快速生长期的阳光玫瑰葡萄果粒遭遇强光照时,果面温度达到40 ℃以上时, 短时间内就可能产生症状。以中午 12:00—14:00 的果面温度最高,14:00 为最大值。日灼症状一般出现在 13:00 以后。受害部位开始变白、变褐,而后皱缩、凹陷。
2.2 高气温
高气温是发生气灼型日灼病的基础。太阳光照射到果面后,地面辐射会产生葡萄园高温。地面状况对葡萄园温度有重要影响。在夏季晴天中午,地面潮湿与行间植草的地块地表温度略高于气温。无植被的葡萄园干燥土壤温度可高于气温。
2.3 高湿度
在相同的光照及温度条件下,湿度越大,果实的热伤害程度越重。所以,在连续多日降雨后,遇到晴天和高温时,日灼病往往发生较为严重。
2.4 果实发育时期
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对外界光照、高温的敏感性以快速膨大期为最显著。随着果实的不断生长发育,对高热的忍耐力越来越强。在果实的快速膨大期,果梗的耐热性高于果皮、果肉。而在葡萄的着色初期,果皮的耐热性 较强。果梗的耐热性低于果皮、果肉(图2)。
3、阳光玫瑰葡萄日灼病综合防治技术
3.1 栽培架式
采用“高、宽、垂”V型水平架式,可以给阳光玫瑰葡萄果实提供一个遮阴环境,避免阳光直射在果实表面,减轻葡萄果实表面温度,减少葡萄日灼病的发生(图3)。适当提高干高,提高结果部位,促进空气流通
3.2 副梢处理
在夏季管理时,通过副梢处理,在花序上方多留副梢,或进行留2-3片叶摘心并及时摘心以增大叶片等措施,为葡萄果穗遮阴。。及时整枝、绑蔓,防止叶幕层过厚,发生冠内郁闭。合理去叶、摘心,保障果穗附近的叶片覆盖量,降低果穗周围的光照强度可有效防止日灼发生。
3.3 降低葡萄园温度
通过行内覆盖、行间生草的方法,减少夏季地面辐射(图4);尽可能地保持土壤水分供应,有条件的地区,结合阳光玫瑰水肥管理,持续保持葡萄根系水分供应,增加葡萄园湿度和蒸腾速度,降低葡萄园温度。 在葡萄设施栽培(大棚栽培、避雨栽培等)中,加装吊喷装置,每天上午8:00-10:00时,喷雾1-2h,增加葡萄园湿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果园温度,减少葡萄日灼病的发生。
3.4 肥水管理
干
旱高温及时灌水,保证树体含水量,要选在土壤温度较低的清晨或傍晚进行灌溉。生长季节结合喷药补施钾、钙肥,增强树体营养。
3.5 药剂保护
果幼果膨大期用1.5%的硝酸钙溶液进行喷穗处理,10d后再处理一次,能够有效降低日灼病的发病率。阴雨天过后的高温天气可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或5%的草木灰浸出液或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2~3次,可以对日灼病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3.6 规范套袋
一般选择在阴天或者是晴天上午10:00之前或下午4:00之后进行套袋。如果套袋时气温高,可能会引起气灼病的发生。设施栽培条件下进行套袋时,袋口处可以适当保留空隙口,以防止袋内温度过高,在套袋完成后,要将果袋放置于叶片之下。摘袋时如果光照较强,不要将果袋立即摘除,可以将袋子底部打开撑起,让袋子呈伞状遮盖果穗,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