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综合试验站
钱亚明 王壮伟 吴伟民
设施促早栽培是葡萄生产上重要的栽培模式之一,在葡萄促早栽培过程中,破眠催芽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措施,而目前普遍研究认为,使用石灰氮水提取液和氰氨基化钙、单氰胺水溶液等对打破葡萄冬芽休眠、促进萌芽整齐有较为理想的效果。本试验以夏黑葡萄为试材,研究不同破眠剂、不同处理方式对其双膜保温促早栽培的影响,以期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4年生夏黑葡萄,株距为4 m,行距3.5米,“一”字型整形,采取1~3芽短梢或极短梢修剪。树体长势中庸,田间管理基本一致。供试药剂:50%单氰胺水溶液,由阿拉丁公司生产;98%复硝酚钠粉剂,由西安富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0%赤霉酸可溶粉剂,由美商华仑生物科学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处理,分别为:⑴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1次涂抹;⑵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1次喷雾;⑶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2次涂抹;⑷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1次涂抹;⑸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1次喷雾;⑹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2次涂抹;⑺98%复硝酚钠15000倍,1次涂抹;⑻20%赤霉酸可溶粉剂4000倍,1次涂抹;⑼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98%复硝酚钠稀释15000倍,1次涂抹;⑽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20%赤霉酸可溶粉剂稀释4000倍,1次涂抹;⑾清水涂抹处理,为空白对照1(CK1);⑿不做任何处理,为空白对照2(CK2)。配制混合溶液时,以配制的溶液量为基准,保证各破眠剂的稀释倍数不变。1次喷雾或涂抹处理在12月21日进行,2次涂抹处理的,在第1次同步涂抹结束后间隔1周(12月28日)进行。每处理不少于9个结果母枝,重复3次。
1.3 试验管理
试验采用双层钢架大棚塑料薄膜覆盖进行促早栽培(双膜促早栽培),破眠剂处理当日上足水1次,并覆盖好双膜。萌芽前处于覆膜保温状态;萌芽后结合棚内温度,在晴好天气进行适当通风降湿。
1.4 调查记录内容与统计方法
1.4.1 物候期 参照《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分别调查各处理的绒球期、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浆果始熟期及浆果完熟期。
1.4.2 萌芽整齐性 自任何一个处理出现绒球期起,至不再有新的芽萌发为止,间隔1周,分别调查各处理的有芽萌发的结果母枝数、萌芽数,统计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及萌芽率,
计算方法分别为: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有芽萌发的结果母枝数/调查结果母枝数×100%;萌芽率=萌芽数/调查芽数×100%。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Duncan’s新复极差法差异显著性分析。
1.4.3 果实品质 自2021年6月9日起,间隔约1周时间,连续4次测定各处理葡萄果穗上、中、下部位3粒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双膜促早栽培夏黑葡萄物候期的影响
由表1可见,含单氰胺溶液处理的夏黑葡萄(处理1~处理6、处理9、处理10),其绒球期明显早于处理11即清水涂抹(CK1)和不做任何处理(CK2)的18~19 d,这说明单氰胺有打破葡萄冬芽休眠、促进冬芽萌发的作用;不同稀释倍数的单氰胺水溶液涂抹夏黑葡萄冬芽2次,夏黑葡萄的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浆果始熟期及浆果完熟期均晚于涂抹或喷雾单氰胺水溶液1次的;单氰胺同一稀释倍数下,低浓度涂抹、高浓度喷雾1次处理的夏黑葡萄其浆果成熟期分别早于低浓度喷雾、高浓度涂抹1次处理的4 d;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1次涂抹(处理1)的夏黑葡萄其浆果完熟期为6月13日,相对最早,较不做任何处理的夏黑葡萄提早18 d; 98%复硝酚钠15000倍液1次涂抹(处理7)、20%赤霉酸可溶粉剂4000倍液1次涂抹(处理8)夏黑葡萄冬芽,其除浆果完熟期有明显提早外,其他物候期与处理11、处理12较为接近; 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98%复硝酚钠稀释15000倍液1次涂抹(处理9)、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20%赤霉酸可溶粉剂稀释4000倍液1次涂抹(处理10)的夏黑葡萄,其各物候期相差0~1 d,十分接近。
2.2 不同处理对双膜促早栽培夏黑葡萄萌芽整齐性的影响
由表2可见,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1次喷雾(处理2)的夏黑葡萄,6个时期调查的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相对最高,分别为88.89%、91.67%、97.22%、100.00%、100.00%、100.00%,其中,2021年1月22日、1月29日、2月5日、2月12日调查的极显著高于处理7、处理8、处理11、处理12(P<0.01);从2021年2月26日的调查结果看,单氰胺同一稀释倍数下,低浓度喷雾、高浓度涂抹1次处理的夏黑葡萄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明显高于低浓度涂抹、高浓度喷雾1次处理的,但相互间差异极不显著(P>0.01),而高浓度单氰胺溶液2次涂抹即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2次涂抹时的夏黑葡萄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为88.10%,明显低于不做任何处理(CK2)及相应浓度1次喷雾或涂抹的,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单一使用复硝酚钠、赤霉酸会影响夏黑葡萄结果母枝冬芽的萌发,其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较对照有明显下降,即使与单氰胺混用,夏黑葡萄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较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1次涂抹处理的没有显著增加。
2.3 不同处理对双膜促早栽培夏黑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的果实一般甜度较高,该指标是反映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3可见,随调查日期的延长,各处理夏黑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上升趋势;整体而言,与清水处理、不做任何处理这2个对照相比,单氰胺、复硝酚钠、赤霉酸处理对提升夏黑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一定作用。其中,处理2的效果相对最好,2021年7月7日时,夏黑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对最高,平均达19.9%,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11、处理12(P<0.01);相同单氰胺稀释倍数条件下,1次涂抹或喷雾处理的夏黑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两两之间虽有差异,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明显相应高于2次涂抹处理的。
3 小结与讨论
夏黑葡萄作为一种早熟、无核、口感适宜的品种,深受市场和消费者欢迎,当前仍是我国主栽葡萄品种之一。为进一步提升葡萄种植效益,抢占葡萄市场,夏黑葡萄设施促早栽培已成为福建、广西、甘肃等葡萄产区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行研究应用,而其中重要的技术环节是采用单氰胺为主的破眠剂以促进葡萄冬芽的提前萌发。本试验以4年生夏黑葡萄为试材,采取双膜覆盖方式进行保温,研究单氰胺、复硝酚钠、赤霉酸等试剂对夏黑葡萄破眠效果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进行1次喷雾的效果相对最为理想,其浆果成熟期较不做任何处理的提前14 d,与雷龑等研究结论较为吻合,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与萌芽率均达到100.00%,实现了结果母枝冬芽的全部萌发,芽的萌发整齐度得到显著提升,2021年7月7日测定的夏黑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对最高,达19.9%;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2次涂抹处理会对夏黑葡萄冬芽产生毒害作用,其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和萌芽率较清水或不做任何处理有明显的下降;复硝酚钠、赤霉酸单一使用可促进葡萄的成熟与品质,但对打破葡萄冬芽休眠、促进冬芽萌发整齐基本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