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综合试验站
赵荣华
葡萄穴粉虱属半翅目粉虱科,是一种形体微小的植食性刺吸式昆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北部,其在国际上最早的为害记录为我国山东张裕公司,其后汤妨德简要描述了穴粉虱的卵、伪蛹、成虫、寄主以及危害和分布等。葡萄穴粉虱2015年在连木沁首次发现,其后逐渐蔓延扩散到整个鄯善产区,刺吸汁液为害葡萄的幼嫩部分,同时分泌蜜露,影响果实品质。因此,本试验开展穴粉虱的发生消长规律,以期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分别在双水磨、辟展乡、连木沁乡、鲁克沁镇,时间分别从4月-10月,即葡萄出土后埋土前,选取均一、常规管理的试验地。
1.2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块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葡萄瓜果研究所试验田(双水磨),全年不喷施杀虫剂;调查地块分设连木沁乡、鲁克沁镇以及辟展乡,病虫害常规防治。各地块均为水平架,行间距为1.5×3.5m。
1.3 调查方法
1.3.1 种群消长规律
出土后开始调查,每7d进行一次,如遇恶劣天气则适当推迟调查。田间调查采用五点调查法从东、南、西、北、中5个方向上各选1个定点,每个定点选取5株长势一致的植株记为5个重复,分别从形态学的上、中、下3个部分选取大小相近的叶片,共计75片叶,统计卵、若虫、成虫数量,换算成百叶虫数,计算种群总量。
1.3.2 分布规律
以双水磨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统计葡萄粉虱若虫数量,确定葡萄穴粉虱的分布规律,即调查穴粉虱在树体上、中、下的分布趋势。
1.3.3 空间类型测定
聚集度指标法:调查计算每块葡萄种植地块的葡萄穴粉虱成虫的平均虫口密度m(头/叶)和样本的方差s2,利用如下指标对葡萄穴粉虱的田间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
(1)扩散系数(C):c= s2/m,当C=1时,种群为随机分布;当C<1时,种群为均匀分布;当C>1时,种群为聚集分布。
(2)负二项分布K值法:K=m2/(s2- m),当K<0时,种群为均匀分布;当K趋向于∞时,种群为随机分布;当0<K<∞时,种群为聚集分布。
(3)久野Cassie指标(Ca):Ca=( s2-m)/m2,当Ca<0时,种群为均匀分布;当Ca=0时,种群为随机分布;当Ca>0时,种群为聚集分布。
(4)平均拥挤度(m*)及聚集度指标m*/m=m+(s2/ m-1)/m,当m*/m=l时,种群为随机分布;当m*/m>1时,种群为聚集分布;当m*/m<l时,种群为均匀分布。
(5)丛生聚集指数I:I= s2/ m-1;当I<0时为均匀分布,当I=0时为随机分布,当I>0时为聚集分布。
1.4 数据统计
利用Excel和DP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田内穴粉虱消长规律
根据粉虱成虫、若虫的种群数量消长曲线可以看出(图1、图2),葡萄穴粉虱的种群动态与若虫的数量动态相吻合,葡萄园粉虱呈波浪型增长。
越冬代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出现,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6月初开始,种群数量在波动中上升,到9月达到最高峰;图中四个区域数据比较可知,试验地全年发生有四次高峰期,在4月初时越冬虫量基数较小,仅有0.08头,后逐步增长,随着时间推移虫口数增长较大,百叶虫量最多时即9月中旬达37.76头,为四个区域百叶虫口数最高;其余三个乡镇全年发生三次高峰期,其中连木沁分别在6月中下、7月底至8月上以及9月中旬,全年虫口发生量略有增长,变化不大;辟展乡虫口发生量与连木沁相仿,但是第二次发生高峰期时间稍有差别,比连木沁晚;鲁克沁全年虫口发生量较低,前两次发生高峰期不明显,第三次高峰期即9月28日,虫口数为14.27头。
卵于5月初发生,到6月初卵+幼虫达第一高峰期,随后波浪式增长,到 9月上中旬,虫口数达到一年中到最高峰。就四区而言,第一高峰期发生量最多者为辟展乡,其次为连木沁镇,第三为双水磨镇,最少的是鲁克沁镇,第二次高峰期发生时间最早者为鲁克沁镇,6月29日,比双水磨镇早14天,比辟展乡早21天,比连木沁镇早一个月;随着第二高峰期的回落,虫口数减少; 8月初-9月上,双水磨、连木沁、辟展乡虫口量逐渐增多,至9月7日达最高值,后逐渐减少,鲁克沁的虫口数量从8月初增长至9月底达最高值,后逐渐减少。
2.2 空间分布规律
从图3看出,全年若虫的空间分布不同。上半年若虫主要集中在下部,中部有少数成虫,上部几乎没有虫口,为害以中下部分布为主;下半年若虫主要集中在中部为害,上部虫口数量次之,下部为害虫口数最少。比较而言,若虫在发生初期以下部为害为主,逐步向中部转移,后集中在中部为害,到8月下旬,有向上部转移倾向,但数量不大。
2.3 粉虱扩散规律
用聚集度指标法对葡萄园粉虱成虫进行测定,结果见表1。表中统计资料显示,4块果园葡萄粉虱成虫各项聚集指标均显示为聚集分布,其中扩散系数C>1,表明葡萄粉虱成虫在田间均呈聚集分布;聚集指数I>0,表明葡萄粉虱成虫在田间均呈聚集分布;m*/m>1,表明葡萄粉虱成虫在田间均呈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K,当0<K<∞时,种群为聚集分布;指标Ca>0时,种群为聚集分布。
3 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在果园整个生长季,粉虱全年发生。不同区域发生高峰期次数不一致,双水磨一年有4次高峰期,连木沁、辟展乡三次高峰期,鲁克沁由于种群数量小,前两次波峰不明显,9月底达到其全年最高值。总体来说,鲁克沁发生初期早10天左右,发生末期延晚7天左右,其他三个乡镇发生时间大致相同;造成同一产区不同发生高峰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四个区域不同的虫害防治措施,双水磨区调查地块全年未进行杀虫药剂防治,而其余乡镇喷施了杀虫剂,直接导致发生高峰的改变。危害主要集中在6月、7月、8月及9月,上半年度主要集中在下部为害,下半年度主要集中在中上部为害,呈聚集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