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综合试验站
娄玉穗 张晓锋 尚泓泉 樊红杰 张柯 吴文莹 吕中伟
阳光玫瑰葡萄具有成熟后耐挂树、耐贮运等特点,是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葡萄品种之一,也是葡萄园更新换代和新建葡萄园的首选品种。然而,随着阳光玫瑰葡萄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集中成熟上市价格低,降低经济效益,通过冷库贮藏保鲜容易出现果梗失绿变干、果实腐烂落粒、品质下降等现象,挂树保鲜是一种投资低、经济效益显著、易操作、适用于果实中短期贮藏保鲜的有效方式,目前已经在柑橘、龙眼、鳄梨、葡萄等果树上应用。确定阳光玫瑰葡萄挂树保鲜的合适挂果量和采收期,既能保证果实品质,又对树体生长影响最小,为阳光玫瑰葡萄延迟采收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于2020年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35.0ºN、113.7ºE)进行。选择长势一致处于结果盛期的9 a生阳光玫瑰葡萄植株作为试验材料,贝达砧,南北行向,株行距1.5 m × 3 m,高宽垂架式,简易避雨栽培。于见花时修整花穗,留穗尖6 cm,盛花后1~3 d(2020年5月11–15日)分批次用25 mg/L GA3(赤霉酸)+ 2 mg/L CPPU(吡效隆)进行保花保果处理,2周后用25 mg/L GA3进行膨大处理。在果粒黄豆粒大小时疏果至60粒左右,控制单穗质量700 g左右。
1.2 试验设计
在果实成熟期(2020年9月1日),按照每2(F1)个、3个(F2)、4个(F3)、5个(F4)新梢留1串果穗的方法进行留果,以每1个新梢留1串果穗作为对照,剪去多余的果穗,每个处理6株植株。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在果实成熟后0 d、14d、28d、42d、49d、56d、63d、70d和77d,从每个处理的6株植株上随机选择10串果穗,然后从果穗的上、中、下三个位置分别采集1个果粒,共30粒,带回实验室用于果实品质的测定。果粒单粒质量和硬度分别用天平和硬度计(GY-4)进行测定,每个处理重复10次。然后将果粒置于-20 ℃冰箱中保存用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具体测定方法:将冷冻样品放到室温下解冻后,再用打浆机打成匀浆,分装于离心管中,在4 ℃条件下8 000×g 离心10 min,上清液备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便携式数显折射仪(PAL-1)进行测定;可滴定酸含量用酸碱滴定法进行测定(雷磁ZDJ-4B),并换算成酒石酸含量;果汁糖酸比按照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进行计算;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进行测定。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整理和绘图,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挂果量对阳光玫瑰葡萄成熟后挂树期间果实单粒质量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挂树时间的延长,阳光玫瑰葡萄单粒质量逐渐减小,且不同挂果量处理的果实单粒质量下降速度不同,整体上,挂果量越多,单粒质量下降越快。CK、F1、F2、F3和F4的果实单粒质量与成熟期相比开始出现显著差异的时间分别为果实成熟后42 d、42 d、49 d、63 d和70 d。在果实成熟后49 d,不同挂果量的单粒质量之间开始出现显著差异,F4和对照的单粒质量分别为11.26 g和10.48 g,两者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果实成熟后56 d,F1的单粒质量与F4的单粒质量之间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在果实成熟后77 d,对照和F1的单粒质量分别为9.80 g和9.89 g,分别比成熟期减少了15.7%和15.6%,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且与F2和F3的单粒质量之间差异也不显著,但均显著小于F4的单粒质量,F4的单粒质量为10.72 g,比成熟期减少了6.9%。
2.2 不同挂果量对阳光玫瑰葡萄成熟后挂树期间果实硬度的影响
整体上,随着挂树时间的延长,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硬度逐渐减小,在果实成熟后49 d和63 d,果实硬度略有增加,这主要是由于灌水造成的,CK、F1、F2、F3和F4的果实硬度比成熟期开始出现显著差异的时间分别是果实成熟后49 d、56 d、56 d、56 d和70 d。另外,随着挂果量的增加,果实硬度下降速度逐渐增加,4个处理的果实硬度之间差异始终不显著,且F1和F3与对照的果实硬度之间差异始终不显著,而在果实成熟后49 d,对照的果实硬度显著小于F2和F4处理的果实硬度。在果实成熟后77 d,对照的果实硬度下降到0.83 kg/cm2,此时F4的果实硬度为0.91 kg/cm2。
2.3 不同挂果量对阳光玫瑰葡萄成熟后挂树期间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着挂树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果实成熟后28 d及之前,4个处理及对照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对照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成熟后63 d达到最大值,为27.1%,而4个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成熟后70 d达到最大值,此时,F1、F2、F3和F4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27.1%、27.0%、26.9%和25.8%,且F1、F2、F3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均显著大于F4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整体上,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着挂果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果实成熟后42 d到70 d,F4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小于对照。
2.4 不同挂果量对阳光玫瑰葡萄成熟后挂树期间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随着挂树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整体上,对照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较高。在果实成熟后14 d,对照和F1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1.59 g/kg和1.50 g/kg,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其他3个处理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介于两者之间,且差异不显著。在果实成熟后77 d,对照与F4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1.25 g/kg和1.23 g/kg,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大于F1和F3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F1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最低,为1.17 g/kg。
2.5 不同挂果量对阳光玫瑰葡萄成熟后挂树期间果实糖酸比的影响
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糖酸比随着挂树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对照和4个处理的果实糖酸比均在果实成熟后70 d达到最大值,此时F1的果实糖酸比为224.6,其显著大于对照、F2和F4处理的果实糖酸比,F4的果实糖酸比最低,为206.5。在果实成熟后28 d及之前,4个处理及对照的果实糖酸比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在整个挂树期间,F1处理的果实糖酸比较高。在果实成熟后14 d ⁓ 42 d,对照的果实糖酸比最低;在果实成熟后49 d和63 d,F2的果实糖酸比最低;在果实成熟后70 d及之后,F4的果实糖酸比最低。
2.6 不同挂果量对阳光玫瑰葡萄成熟后挂树期间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挂树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随着挂果量的增加,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F2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始终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在果实成熟后49 d,F4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为20.05%。在果实成熟后77 d,对照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为20.90%,其显著低于其他4个处理,F2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为22.06%。
2.7 不同处理的阳光玫瑰葡萄实际产量
由表1可知,阳光玫瑰葡萄挂果量越少,单穗质量越高,采收期的产量越低。其中,对照的单穗质量最小,为617.65 g,其与F1的单穗质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小于F2、F3和F4的单穗质量;F1与F2的单穗质量之间差异也不显著,但均显著小于F3和F4的单穗质量;F4的单穗质量最大,为685.87 g,其显著大于其他所有处理。对照和4个处理的产量依次为20.57、10.53、7.14、5.64和4.59 kg/hm2。
3 结论
根据近年来阳光玫瑰葡萄的市场供应情况,河南地区在10月中旬之后处于市场短缺阶段,此时销售价格较好。因此,考虑到既能保证果实的外在和内在品质不降低,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建议黄河故道地区避雨栽培条件下阳光玫瑰挂树保鲜的适宜采收期为果实成熟后45 d左右(10月中旬),留果量为每3个新梢留1串果穗,按照黄河故道地区阳光玫瑰葡萄的合理产量负载量为18.75~22.50 t/hm2计算,即留果量为6.25~7.50 t/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