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综合试验站
周军永 陆丽娟 朱淑芳 刘茂 孙其宝
摘要:“春光”葡萄在安徽省不同地区均表现为早熟,成熟期与“夏黑”相近。区试结果表现为早果性好,易丰产,适应性强,品质好。较“巨峰”葡萄座果率高、着色均匀,生产管理省工,可作为早熟品种在安徽进行推广。
关键词:葡萄新品种“春光”;安徽;引种;栽培技术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区域跨度大、气候条件多样,造成葡萄病害发生程度不一,但是随着避雨栽培设施的应用,葡萄栽培面积发展迅速[1],截止2019年安徽省葡萄总面积达30余万亩,且葡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极大提高。目前,现有葡萄品种中80%左右为欧美杂交种葡萄,随着近几年“夏黑”、“阳光玫瑰”等品种的大力发展,造成了葡萄结构相对单一,阻碍了葡萄产业健康发展。
“光系列”葡萄品种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选育,属欧美杂交种,与“巨峰”葡萄相比具有坐果稳定、着色一致等优点。其中“春光”葡萄为“巨峰”与“早黑宝”的杂交后代,因其早果、成熟早、综合经济性状突出、适应性广等特点,在山东、福建、湖南、山西、四川、河北、广西等不同气候地区有生产栽培[2,3,4]。为进一步优化安徽省现有早熟葡萄品种结构,同时弥补“巨峰”葡萄落花落果、着色不均匀等缺点,2017年起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引进“春光”葡萄品种,在安徽省不同地区进行区试,通过对其物候期、生长结果习性、果实经济性状以及抗病性进行调查,并总结出关键的栽培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区试试验园分别位于萧县张村葡萄试验园和合肥综合试验站核心试验园。
萧县张村葡萄试验园位于萧县,地处安徽北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220~2480h,年均气温14.4℃,年均无霜期208.3d,年均降雨量811.2mm,雨量适中。试验园土壤以沙壤土为主,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7‰,全氮含量128.8 mg/L,全磷含量29.4 mg/L,全钾含量119.6 mg/L。该葡萄园土壤偏碱性。试验地葡萄为避雨设施栽培,管理水平较好,地面采用滴灌,种植株行距为2m×6m,架式为“H”型改良架。
合肥综合试验站核心试验园位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基地,地处江淮丘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梅雨季节显著,雨量集中。年日照时数大于2100h,年均气温15.7℃,降雨量近1000mm。试验园土壤以黏土为主,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10.7‰,土壤速效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镁及多数微量元素较为丰富。试验地葡萄为避雨设施栽培,地面采用滴灌,种植株行距为2m×4m,架式为“T”型棚架。
1.2 主要观测指标和方法
每年观测其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果实的品质、裂果性、抗白粉病及抗高温能力,连续观察2~3年。
(1)果实发育期计算推断参照刘崇怀等的方法[5]。
(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取10穗果实,从每个果穗不同部位随机取10粒,共计100粒,挤压破碎后取其汁液,用手持折光仪测定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取10穗果实,从每个果穗不同部位随机取10粒,共计100粒,压汁后测定,参照陈毓荃的酸碱滴定法[6]。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学特征
“春光”葡萄嫩梢半开张,绒毛着色中等。新梢卷须间断分布,新梢绒毛疏,节间腹侧绿色,背侧具红色条纹。幼叶表面有光泽,绿色略红,直立及匍匐绒毛疏。成龄叶近圆形,5裂,深绿色,上裂刻深,横截面平,叶上表面无绒毛,下表面匍匐绒毛密,叶柄洼U 形。两个试验园“春光”品种植物学特征无差异,在沙壤土中生长的植株成龄叶颜色略深。
2.2 物候期
“春光”在合肥地区为3月底萌芽,4月底至5月初始花,6月上中旬转色,7月中下旬左右果实成熟,从萌芽到果实成熟需要116~117天;在萧县地区为4月初萌芽,5月上旬开花,6月下旬转色,8月上旬果实成熟,从萌芽到果实成熟需要118~120天(见表1)。在两地均表现为早熟。
2.3 果实经济性状
果穗圆锥形,可整形为近圆柱形,穗形较整齐,在萧县表现为:平均单穗重462g,果穗长度18.1cm,宽度10.8cm。果粒椭圆形,平均单粒重7.10g,纵径23.98mm,横径21.68m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9%,皮厚0.14mm。在合肥表现为:平均单穗重345g,果穗长度12.8cm,宽度11.3cm。果粒椭圆形,平均单粒重6.44g,纵径24.96mm,横径20.96m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0%,皮厚0.17mm(见表2)。具有种子1~3粒,果皮无涩味。
春光葡萄完全成熟时果实为紫黑色,果实成熟度一致,果粉较厚,果肉质地较脆,具有草莓香;与主栽品种 “巨峰”相比,坐果率高,着色均匀,色泽与“夏黑”品种相近。
2.4 结果习性
“春光”树势中庸,萌芽率高,在砂质壤土上树势偏强;枝条分布均匀,节间长度中等。新梢初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春光”品种在两个试验区均易形成花芽,结果枝率较高,分别为86.2%(萧县)和84.3%(合肥),每结果枝上有1~3个花穗,平均着生2花序。该品种坐果率高、早果性好。引种栽培2年生树,产量分别为1200kg/亩(萧县)和850kg/亩(合肥)。
2.5 抗病性和适应性
“春光”葡萄品种适应性强,在不同的气候区均能正常生长,其抗病性与母本“巨峰”相似,对多数病害具有很强的抗性[3,4]。在安徽地区避雨设施栽培模式下,灰霉病、炭疽病发生有加重趋势;在高温干燥季节少有白粉病发生,对白粉病抗性较强。成熟后白腐病发生轻。“春光”葡萄在7月底至8月初成熟,正直多雨季节,应防范园区积水造成的裂果,同时加强园区管理,防止园区郁闭病害加重。重点加强果实成熟期的炭疽病、裂果等的防治工作。
3 避雨栽培技术要点
3.1 建园及架势
园应选择在地势高、平坦,通风好,肥沃、排灌良好的地块。定植前挖宽80cm,深60cm的定植沟,施足底肥,一般每666.7m2施腐熟有机肥2000kg~4000kg。早春萌芽前定植,定植后覆膜保墒,促进萌芽。
安徽省栽培建园时建议采用避雨栽培,避雨栽培设施可采用简易避雨棚或钢架大棚。该品种生长势中庸偏强,以“T”字形树形,篱架或棚架均可,经区域试验结果显示“H”形树形结果良好。
3.2 修剪
定植后第一年,该品种二次副梢较少发生,冬季修剪要结合刻芽促进芽萌发。葡萄萌芽后10~15d及时抹芽定枝,一般每隔20cm左右留一个健壮的结果枝,其余抹除。花序以上保留8片叶摘心及时摘心,提高座果率。后续生长的副梢按3+2+1模式摘心。冬季修剪在落叶后萌芽前进行。该品种为欧美杂种,修剪时采用短梢修剪方式。
3.3 花果管理
该品种易成花,易丰产,每结果枝平均着生花序2个,生产上只保留一串果即可。细弱枝条可不留果。单穗留果量大时,着色为紫红色,同时挤压造成裂果,为保证果实品质,需结合疏花疏果控制产量和品质。
花序分离至开花前进行花序修整工作,掐除副穗,同时结合产量摘除上部2~3个分支小穗。坐果后7~10天及时清除果穗上的畸形果、小青果,促进果粒膨大。成熟时单穗重在500g左右为宜。套袋前,先喷一次杀菌剂,如“40%氟硅唑”、“40%嘧霉胺”等广谱性杀菌剂,待药液干后即可进行套袋。
3.4 肥水管理
葡萄萌芽后,采用滴灌方式每666.7m2施入20-20-20含量复合肥5kg,连施2次;开花前10天,为促进坐果每666.7m2施入12-6-40含量高钾复合肥5kg;花期结束,果实稳定后每666.7m2施入20-20-20含量复合肥5~7.5kg,连施3次;花后可叶面增施0.2%磷酸二氢钾、钙等微量元素肥料等;果粒着色前7~10d控水,每666.7m2施入12-6-40含量高钾复合肥12.5kg。果实采收后,每666.7m2 施入腐熟的有机肥2000kg。
果实整个生育期要保证水分供应,按照葡萄需水需肥规律进行管理,特别是进入快速膨大期,要保证水分充足。7~8月份,安徽多雨,要注意园区排水防涝工作。
3.5 病虫害防治
为减少病害的发生,园区一定要合理负载,同时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通过区试观察,在避雨条件下需要重点防治灰霉病、炭疽病和裂果。结合冬季修剪清园,病枝、病叶、病果等病残体和杂草集中焚烧,全园喷一次3~5°Be石硫合剂。重视夏季管理,及时摘心,生长季避免过量施用氮肥。
花序分离期至开花前是防治灰霉病的重要时期,可用40%嘧霉胺1000倍液或咯菌腈1500倍液;花后至封穗前,可用40%嘧霉胺1000倍液或复配剂。葡萄开花至幼果期,预防白粉病可用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或者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合理负载加强水分管理,减少裂果发生,减少裂果可避免酸腐病发生。
4 结论
“春光”葡萄品种树势中庸,早果性好,易丰产,引种栽培2年生树,产量可达850~1200kg/亩。每结果枝最多留一穗果,控制产量后品质更佳。“春光”葡萄品种适应性强,在不同的气候区均能正常生长,其抗病性与母本“巨峰”相似,生产上注意灰霉病、白粉病和炭疽病等防治工作。
在安徽省不同地区,“春光”均表现为早熟,成熟期与“夏黑”相近,可与之相搭配,适度弥补早熟品种单一的不足,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适宜在安徽省不同产区进行推广栽培。此外,可作为促早栽培,提前上市,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该品种长势中等偏强,较“巨峰”葡萄座果率高、着色均匀,生产管理省工,作为我国自主选育的葡萄新品种,对优化葡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