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3707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我国葡萄病害发生危害及防治用药情况问卷调查 [2021/7/10 19:37:15] 来源: 作者:Admin

树体病害防控岗位团队

 

  随着葡萄种植年限的增加,葡萄病害的发生及危害程度日趋严重,严重威胁着葡萄产业的安全。为了解我国葡萄病害防治用药情况,从而为葡萄病害的科学用药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了调查。共收到调查问卷444份,均为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及枝干病害在我国发生普遍,多数为轻度和中度危害,葡萄霜霉病发生最为普遍,发生葡萄霜霉病的葡萄园占比为91.89%,葡萄病害防治用药存在过度用药和不科学混药现象,单一药剂连续使用,为此,应加强葡萄重要病害病原菌抗药性监测及科学用药技术的培训及应用推广。

 

  1.1 调查研究方法

 

  于20206-8月,采用“问卷星小程序”线上答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葡萄园的种植相关人员,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葡萄基本情况、葡萄园病害发生及危害情况,葡萄园病害防治用药情况等。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共收到调查问卷444份,参与调查的人员均为葡萄种植相关人员,其中葡萄种植技术人员127人,占比28.6%;葡萄种植户291人,占比65.5%;农药经销商(同时也自己种植葡萄)26人,占比5.86%。调查范围涉及新疆、云南、宁夏、广西、浙江等主要葡萄产区,共25个省市区。覆盖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5147 hm2,其中鲜食葡萄种植面积占比50.7%2608 hm2);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占比49.3%2539 hm2)。种植品种调查结果显示,鲜食葡萄主要种植品种有红地球、阳光玫瑰、夏黑、巨峰、瑞森无核、醉金香等,前两位为红地球和阳光玫瑰,其占比分别为36.55%22.65%;酿酒葡萄主要种植品种有赤霞珠、美乐、马瑟兰、霞多丽、品丽珠、黑比诺等,前两位为赤霞珠和美乐,其占比分别为30.43%23.65%。此次调查中葡萄树龄超过五年的葡萄园占66.89%,三至五年占18.47%,不足三年占14.64%

 

  1.2.2 葡萄园病害发生及危害情况

 

  对葡萄园病害发生及危害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图1):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及枝干病害在我国发生普遍,葡萄霜霉病发生最为普遍,发生葡萄霜霉病的葡萄园占比为91.89%,其他依次为白粉病、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和枝干病害,发病葡萄园所占比例分别为79.73%75.45%63.51%57.88%48.20%;病害的危害程度多数是轻度和中度,霜霉病与白粉病中度危害水平超过20%,表明生产中葡萄霜霉病和白粉病发生较重,需要加强防控。

 

 

  1.2.3 葡萄园病害防治用药情况

 

  1.2.3.1 葡萄园防治病害的用药方式及成本

 

  在葡萄病害防治中一些规模化的葡萄园及酒庄常按照防治历操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2.39%的葡萄园会定期按时打药,按照事先制定的防治历操作;30.18%的园区有一套用药方案,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及当年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整;而缺少防治历和防治方案,只是在出现病害后才开始用药防治的葡萄园占比仅为5.86%。药剂用量主要按照杀菌剂标签用量施药(81.08%),但是仍有近20%的种植者施药时不按推荐的药量使用,缺乏科学性。

 

  调查结果显示,葡萄病害种类不同,产区发生情况不同,各葡萄园一个生长季用药次数也存在差异。一个生长季内打药5次以下的仅占18.24%,打药5-9次的葡萄园占32.66%,打药10-13次的葡萄园占23.87%,还有25.23%打药次数在13次以上。杀菌剂投入成本也有较大差异,大于400/亩的葡萄园占比41.22%300-400/亩的占比12.61%200-300/亩的占比15.09%100-200/亩的占比19.82%,小于100/亩的占比最少,为11.26%。当某种杀菌剂防治效果较好时,71.17%的葡萄园会选择其他杀菌剂交替轮换使用,11.94%的葡萄园不会改变其使用次数,16.89%的葡萄园会选择多用几次。若擅自增加用药次数,可能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调查中发现,部分种植人员在杀菌剂使用中混用现象严重。能够做到每种药剂分别喷洒的仅有11.71%34.01%的人会将2-3种杀菌剂混在一起,40.77%的人会将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其中有40.32%会将2-3种杀菌剂与杀虫剂一起混用。药剂不合理混用会导致药效降低或药害发生,还有可能加大对环境或人畜的毒害作用,随意混用药剂会加大安全隐患。

 

 1.2.3.2 杀菌剂的种类、使用比例及一个生长季的使用次数

 

  对葡萄园杀菌剂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葡萄园防治病害使用的杀菌剂种类有19种,其使用频率也不同(图2)在被调查的444个葡萄园中,有358个葡萄园选用了苯醚甲环唑(80.63%),占比最多,其次为烯酰吗啉(80.41%);使用占比70%-80%的杀菌剂依次为吡唑醚菌酯(73.87%)、代森锰锌(72.30%)、嘧菌酯(70.27%)、嘧霉胺(70.05%)等。

 

 

  各种杀菌剂在一个生长季使用的次数如图3所示,有11.04%葡萄园一个生长季使用4次及以上苯醚甲环唑,分别有10.81%葡萄园一个生长季使用4次及以上的烯酰吗啉、嘧霉胺;施药次数为3/生长季的杀菌剂中,选用最多的是吡唑醚菌酯(45.54%)、苯醚甲环唑(20.72%)、烯酰吗啉(20.27%);施药次数为2/生长季的杀菌剂中,选用最多的是吡唑醚菌酯(27.48%)、苯醚甲环唑(27.25%)、烯酰吗啉(25.45%);施药次数为1/生长季的杀菌剂中,选用最多的是代森锰锌(33.78%)、氟硅唑(31.53%)、硫制剂(31.31%)。由此看出,葡萄园单一杀菌剂连续多次使用现象普遍。

 

 

  1.2.3.3 防治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的杀菌剂使用情况

 

  防治葡萄霜霉病杀菌剂使用情况如图4所示,结果显示,使用最多的杀菌剂分别是烯酰吗啉(72.75%)、氰霜唑(39.64%)、代森锰锌(39.41%)、铜制剂(38.29%)、吡唑醚菌酯(34.68%),其他依次为氟噻唑吡乙酮(29.50%)、嘧菌酯(25.00%)、波尔多液(23.87 %)、甲霜灵·锰锌(20.95%)、霜脲·锰锌(18.69%)、甲霜灵(13.96%)、唑醚·代森联(13.96%),选用最少的药剂是多菌灵(8.11%)和氟菌·肟菌酯(8.33%)。

 

 

  防治葡萄白粉病的杀菌剂使用情况如图5所示,杀菌剂使用的频率依次为苯醚甲环唑(56.53%)、戊唑醇(54.50%)、吡唑醚菌酯(37.16%)、己唑醇(33.78%)、醚菌酯(27.93%)、嘧菌酯(27.70%)、福美双(25.68%)、三唑酮(23.87%)、氟硅唑(21.40%)、甲基硫菌灵(13.96%)、肟菌酯(13.06%)、硫制剂(12.39%)、多菌灵(6.53%)、芽孢杆菌(4.05%)和武夷菌素(1.13%),后两种生物药剂用药较少。

 

 

  防治葡萄灰霉病选用最多的药剂是嘧霉胺(75.90%)、腐霉利(55.63%)、异菌脲(46.62%)、咯菌腈(26.58%)、啶酰菌胺(25.68%),其他依次为唑醚·氟酰胺(24.32%)、氟菌·肟菌酯(11.94%),选用最少的是寡雄腐霉(4.05%)和多菌灵(11.49%)(图6)。

 

 

  2.1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调查分析了我国葡萄病害发生危害及防治用药情况,葡萄生产中常发的病害是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枝干病害。葡萄园中发生枝干病害的占48.20%,葡萄枝干病害在全球主要葡萄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严重影响着全球的葡萄的产量及品质,有些地区葡萄枝干病害的发病率高达100%,我国对葡萄枝干病害应予以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葡萄园常用的19种杀菌剂均为已在葡萄上登记的产品,说明在杀菌剂的种类选择上较为科学规范。但单一杀菌剂连续多次使用问题普遍。其中苯醚甲环唑和烯酰吗啉的使用比例均超过80%,在一个生长季中,有11.04%葡萄园使用4次及以上的苯醚甲环唑,各有10.81%葡萄园使用4次及以上的烯酰吗啉、嘧霉胺;施药次数为3/生长季的杀菌剂中,选用最多的是吡唑醚菌酯(20.72%)、苯醚甲环唑(20.27%)、烯酰吗啉(14.41%),杀菌剂的过量连续使用易导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增加防治难度和成本。此外,葡萄园药剂使用盲目混用问题凸出,超过88%的葡萄园存在这种随意混用现象,不仅带来果品安全隐患,也易导致药害产生,甚至影响药效。应避免杀菌剂的过量频繁使用以及随意混用现象,加强病原菌抗药性监测,建立科学合理的葡萄病害化学防治技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葡萄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