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综合试验站
葡萄为安徽省重要水果之一。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曾为中国南方五大葡萄集中种植产区之一,上世纪60年代开展规模化种植葡萄,是安徽著名的葡萄老产区。但近些年消费市场需求转变,葡萄品种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较差,虽然引进了一些新品种,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如主栽设施品种夏黑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果粒小、易掉粒、不耐贮运、抗病性一般,管理要求高。生产中缺乏早熟、粒大、质优、管理简单的新品种。
“峰光”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以“巨峰”和“玫瑰香”为亲本杂交选育的早中熟葡萄新品种,属欧美种。2018年,合肥综合试验站引进峰光葡萄在合肥及萧县地区进行区试,经连续2年的栽培观察,该品种表现为粒大、易着色、成熟期早等特点,同时,还具有易成花、耐贮运、抗性强、适应性强、管理技术简单等特点,发展潜力巨大。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是位于合肥市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葡萄试验基地及宿州市萧县白土镇张村。合肥地处江淮丘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季雨水集中。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日照2100多个小时。试验园土壤以黏土为主,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10.7‰,全氮含量0.781‰,全磷含量0.5415‰,全钾含量4.065‰。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曾为中国南方五大葡萄集中种植产区之一,上世纪60年代开展规模化种植葡萄,是安徽著名的葡萄老产区。萧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年日照时数为2220至2480小时,年均气温14.4℃,年均无霜期208.3天,年均降雨量811.2毫米。园区为沙质壤土,肥力中等。
于2018年3月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引进“蜜光”栽植。园区均采用避雨设施栽培,管理水平较好,行间采用滴灌,地面铺设地膜。株行距为2m×6m,采取“H”型整形,植株生长健壮,2019年开始挂果。
2 引种表现
2.1 植物学特征
新稍直立, 嫩稍梢尖形态半开张,绿色,绒毛密度中等。幼叶表面浅绿色,叶缘紫红色,下表面绒毛中等密。成熟枝条表面光滑,红褐色。成龄叶近圆形,叶表面深绿色,主脉花青素着色浅。叶裂片数3裂或5裂,上裂刻开张或闭合,基部V形。叶片锯齿两侧直与两侧凸皆有。卷须间断分布, 2分叉。花为两性花,多着生于3-4节。
2.2 物候期
在合肥地区,3月下旬至3月底开始萌芽,4月底至5月初开花,6月中旬开始着色,8月初果实成熟。从萌芽至果实完全成熟需要132d左右。萧县地区的物候期要比合肥地区迟7-10天。(见表1)
2.3 生长结果习性
“峰光”生长势中庸略强,花芽分化好,冬季修剪采用短梢修剪即可。萌芽率80.46%-85.24 %,结果枝率60.14%-67.16%,结果系数1.74-1.99(见表2)。花序多着生于结果枝的第3-4节。副梢的结实力强,容易形成二次果。注间花前及时摘心,提高坐果率。
2.4 果实经济性状
该品种在安徽地区自然结果,无需生长调节剂处理。果穗圆锥形,中等紧密。平均穗重577g,果穗长16.72 cm,果穗宽8.44cm,,穗梗长15.1cm,穗梗粗0.37cm。果粒椭圆形,果粒大且大小均匀,单粒质量10.25g,最大单粒质量18.84g,果粒纵径2.75 cm,果柆横径2.5 cm,粒梗长1.03cm,粒梗粗0.15 cm。完全成熟果皮紫黑色,果皮中等厚,易与果肉分离,果粉较厚,外观似巨峰。果肉汁液丰富,酸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7.62%-18.95 %(见表3)。采前不易落粒;每果粒含种子2-3粒,种子与果肉易分离。与同时期上市的“巨峰”相比,“峰光”果粒比之大2g-3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3-4个百分点(见表4)。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园地选择
选择排地势平坦、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地肥沃、地下水位低的地块建园,对于特殊地域可采用根域限制栽培模式进行种植。葡萄园附近要有可灌溉的水源和输水渠道。定植时必须开定植沟,施入充分腐熟的羊粪、鸡粪等有机肥,每667m2施入2000kg-3000kg,可配合使用过磷酸钙,与表土充分混匀,回填后起垄。株行距2m×6m,每667m2种植葡萄苗56棵。早春定植后浇透水,覆膜保墒。
3.2 架式选择及整形修剪
采用 “H”型整形,主干高度1.8m-2.0m,顶部以主干为原点沿行向垂直方向培养90cm-100cm的中心主蔓,中心主蔓两端配置2个对生的主蔓,与中心主蔓垂直。主蔓上直接配置结果母枝。主蔓叶腋长出的三级副梢一律留3-4片叶摘心。此次摘心非常重要,可以促使摘心点后叶腋的芽发育充分,形成花芽,供第二年结果。同时此次摘心还可以避免三级副梢生长造成的养分过度消耗,促进主蔓快速生长,并保证主蔓叶腋间均能发出三级副梢,使主蔓的每1节在定植当年都能培养出结果母枝。该品种易形成花芽,冬季修剪时结果母枝一律留1-2芽修剪。
3.3 花果管理
花前20天开始,将1枝多穗的小花序和细弱枝的花序首先疏除;待花前7天在进行花穗整形的同时,将发育不良和过密的的花穗疏除。原则上强梢留1~2个花穗,中庸枝留1个花穗,弱梢疏去花穗。坐果稳定后开始疏粒,越早増大果粒的效果也越显著。第一次疏果最好在果实绿豆大小时,坐果后当果粒达黄豆大小时对其进行顺穗,进行第二次疏果,疏除小粒、病虫粒、畸形粒和向内长的过密粒,全园喷一次杀菌剂,重点喷果穗,待药液晾干后立即进行套袋。
3.4 肥水管理
每年果实采收后准备施基肥,每667m2施2000kg左右腐熟有机肥加50kg复合肥。根据植株生长发育状况和土壤墒情进行追肥。采用水肥一体化进行追肥。萌芽前追肥以氮肥为主,施肥后灌1次透水。花期暂停灌水,空气十燥有利于授粉。果实膨大期是需肥水的关键期,坐果稳定后可采用少量多次追肥的方法,以磷、钾肥为主,每隔7-10天灌溉一次水溶肥,每667m2每次追施3 kg -5kg,一般8-10次。果实着色后控制肥水供应,追肥以钾肥为主,转色至采收期,一般不灌水,以防裂果和提高果实含糖量,加速着色和成熟。
3.5 病虫害防控
在安徽地区主要发生的病害有灰霉病、白粉病、酸腐病、溃疡病等,虫害主要有绿盲蜻、红蜘蛛、蓟马、蚜虫、透翅蛾等,溃疡病不同年份也时有发生。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期和关键措施是成功控制葡萄病虫害的关键,坚持“预防是基础、防治是关键、救急是保障、安全是前提”的原则。萌芽期的防控目标是减少或降低病虫源,降低病虫害在葡萄生长前期的威胁,为后期病虫害防治打基础,主要措施为落叶后结合冬季修剪,彻底清除枯枝落叶,扒老树皮,全园喷施1次3-5 oBe石硫合剂清园消毒,减少越冬病菌及虫源数量。萌芽后至开花前喷2-3次杀菌剂和1-2杀虫剂。落花后至套袋期间喷药2-3次,主要防治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和溃疡病,虫害主要有斑衣蜡蝉、透翅蛾等。摘袋前建议使用一次波尔多液等保护性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