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08791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赤霉酸·杀虫剂复配毒杀葡萄蛀果蛾及对无核白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 [2020/11/22 14:45:23] 来源: 作者:Admin

果实品质调控岗位

郝敬喆 伍新宇 张付春 潘明启 钟海霞 张雯 韩守安 王敏

 

  近年葡萄食果害虫为害加重,新疆作为一带一路中亚地区经贸往来桥头堡,葡萄鲜食和制干果品交易频繁。我国周边国家发生的检疫性害虫葡萄蛀果蛾(Lobesia botrana Denis& Schiffe-rmuller),对我国潜在威胁的风险值为2.14,属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2014年首次在吐鲁番地区发现,对新疆乃至全国葡萄产区威胁加重。目前多数国家采用性诱剂诱捕成虫方法来防控葡萄蛀果蛾,历时周期长,防控效果低,一般防效在50%左右。依据国外研究结果和吐鲁番地区调查结果表明,葡萄蛀果蛾产卵于葡萄花序上,卵孵化后,幼虫取食花序,因此花蕾期进行花序杀虫剂喷布是防治蛀果蛾的重点措施之一。采用赤霉酸进行花果处理能显著提高无核白葡萄商品品质,已成为吐鲁番地区无核白葡萄常规管理措施。花前对花序喷施赤霉酸的时期,也是葡萄蛀果蛾1代幼虫开始在花序中结网的防治关键期,因此,本试验将杀虫剂和赤霉酸混合施用,一次用药,同时达到拉长花序和防治蛀果蛾的双重效果,该方法将农艺栽培管理和植保化学防控技术联合,降低生产成本,符合国家农药化肥减施的政策要求,目前还未见前人报道。本实验考察复配剂触杀葡萄棉铃虫效果和对葡萄花序及果实生长影响,为改进葡萄病虫害防控措施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试验于2018年在鄯善县新疆葡萄瓜果研究所南疆葡萄试验站示范园内。供试品种为无核白葡萄,树龄4年,长势一致,架式为棚架,株行距3 m×1.25 m,田间管理水平良好。为害葡萄浆果的鳞翅目害虫主要有葡萄蛀果蛾、棉铃虫等,由于棉铃虫取材方便,采用3龄棉铃虫幼虫作为试虫。

 

  赤霉酸选用:20%赤霉酸可溶性粉剂,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杀虫剂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甲氨基阿维菌素,山东海利尔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0% 噻虫胺悬浮剂,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生产;2%苦参碱水剂,河北瑞宝德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生产;20亿/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江西新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1.2 试验处理

 

  试验设计6个复配剂处理、1个赤霉酸处理和1个清水对照:处理10.2 ml/L阿维菌素+100 mg/L赤霉酸;处理20.3 ml/L甲氨基阿维菌素+100 mg/L赤霉酸;处理30.4 ml/L噻虫胺+4g /100 mg/L赤霉酸;处理40.625 ml/L氯虫苯基酰胺+100 mg/L赤霉酸;处理51.25 ml/L苦参碱+100 mg/L赤霉酸;处理62.5 ml/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100 mg/L赤霉酸;处理7100 mg/L赤霉酸;空白对照(CK):清水。

 

  1.2 试验方法

 

  1.2.1 赤霉酸·杀虫剂对棉铃虫的触杀效果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采用浸叶法。取新鲜葡萄叶片完全浸没在各处理药剂中3s,用镊子取出后晾干叶表药液,放入对应的含有保湿滤纸的塑料罐中,再挑选大小一致的健康3龄棉铃虫幼虫60头接入塑料罐中,使其取食浸药后的葡萄叶片,每个处理浓度重复3次。置于培养箱内,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分别于12 h24 h48 h观察记录试虫死亡头数,以镊子轻触虫体,幼虫完全不动者为视为死亡。

 

  1.2.2 赤霉酸·杀虫剂复配剂对葡萄果穗及浆果品质的影响

 

  开花前5天(55日)进行复配剂蘸花序处理,每处理随机选30串生长基本一致的花序,记录花序初始长度。将花序完全浸入复配剂药液3s,重复3次。20 d后(525日)调查花穗发育情况。529日按常规方法统一处理果穗(赤霉酸100 mg/L喷布果穗)。在浆果成熟期(814日),每处理随机采集果粒100粒,测定浆果品质,主要包括果穗长度、宽度、穗重、果梗长度、百粒重等外观指标和糖分、可滴定酸等浆果品质指标。每处理随机抽取葡萄果粒15粒,去皮后匀浆,将匀浆液80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液测可溶性糖和定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糖测定参照高俊凤(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pp.144-149)蒽酮比色法,可滴定酸含量测定采用NaOH法。

 

  1.3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校正死亡率来表征不同药剂对棉铃虫的毒力,SPSS 20.0 统计软件对果穗、浆果品质指标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复配剂对棉铃虫毒杀效果

 

  通过棉铃虫幼虫死亡率类比葡萄蛀果蛾触杀效果,结果表明(表1):6种复配剂均对棉铃虫产生了触杀作用,其中:处理30.3 ml/L浓度的甲氨基阿维菌素复配剂致死效率最快,12 h死亡率100%;其次是0.6 ml/L浓度的氯虫苯基酰胺复配剂12 h死亡率95%24 h死亡率100%0.2 ml/L浓度的阿维菌素复配剂12 h死亡率93.83%24 h死亡率100%0.4 ml/L噻虫胺复配剂48 h达到100%灭杀。相对比生物药剂1.3 ml/L浓度的苦参碱复配剂12 h平均死亡33.3头,死亡率55.5%48 h平均死亡57头死亡率95%2.5 ml/L浓度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复配剂12 h平均死亡37.3头死亡率62.16%48 h平均死亡58.3头死亡率97.16%100 mg/L浓度的赤霉酸单剂48 h死虫1头,死亡率是1.66%。清水对照组未见死亡虫口。可见化学杀虫剂复配剂较生物杀虫剂复配剂触杀棉铃虫幼虫时间短,杀灭效率高。

 

 

  2.2 复配剂对葡萄花序伸长影响

 

  6个赤霉酸·杀虫剂复配剂蘸花处理对花序拉长影响差异性表现不同(表2),处理后花序长度在22.16~25.0 cm之间,花序伸长长度在9.51~12.25 cm之间,增长量在75.18~96.69%之间;赤霉酸单剂处理花序长24.85 cm,花序增长12.17 cm,增长率95.98%。清水对照花序19.17 cm,伸长仅6.63 cm,增长率52.87%。处理51.25 ml/L苦参碱复配剂处理后花序长度和增长量低于处理1~3,与处理4和处理6无差异,与清水对照相比,增长了花序长度,与赤霉素单剂处理无显著差异。其他各处理较清水对照,均显著增长了花序长度,与赤霉素单剂处理无显著差异。

 

 

  2.3复配剂对葡萄果穗生长的影响

 

  6种复配剂对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见表3。各处理果实成熟期果穗长度在24.17~26.83 cm之间,赤霉酸单剂处理果穗长度是26.21 cm,清水对照果穗长度仅20.30 cm;各处理果穗长均大于清水对照,显著大于赤霉素单剂处理。果穗宽度在11.47~12.60 cm之间,清水对照处理的果穗平均宽度是9.83 cm,噻虫胺复配剂处理果穗宽度最大是12.60 cm,苦参碱复配剂处理果穗宽度最小是11.47 cm,赤霉酸处理的果穗平均宽度是12.19 cm。各处理对果梗伸长的影响的差异性较果穗长和宽小,果梗长度在43.70~46.80 mm之间,清水对照果梗长度是39.20 mm,甲氨基阿维菌素复配剂和赤霉酸单剂处理果梗长度最大是46.80 mm,氯虫苯基酰胺复配剂处理果梗长度最小是41.70 mm。各处理果梗直径在5.0~6.5 mm之间,氯虫苯基酰胺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复配剂处理最小为5.0 mm。阿维菌素复配剂最大6.5 mm,赤霉酸单剂是6.3 mm,清水对照仅4.3 mm;各处理果柄长在5.0~7.0 mm之间,甲氨基阿维菌素复配剂处理最小为5 mm。阿维菌素复配剂最大7 mm,赤霉酸单剂是6 mm,清水对照仅5.0 mm

 

 

  2.4复配剂对葡萄果实品质影响

 

  6种赤霉酸杀虫剂复配剂处理对果实品质无不利影响(表4),果穗平均穗重在382~481.1 g之间,清水处理果穗穗重233.6 g,赤霉酸单剂处理后果穗平均单重394.10 g,甲氨基阿维菌素复配剂处理果穗穗重481.1 g增重最多,氯虫苯基酰胺复配剂处理果穗穗重380.06 g增重最少。6种处理杀虫剂复配剂处理对葡萄百粒重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复配剂处理果粒百粒重279.75 g,增重最多,苦参碱复配剂处理果粒百粒重165.8 g,增重最少,清水对照果粒百粒重156.8 g,赤霉酸单剂处理后果粒百粒重233.27 g。可溶性糖是评价葡萄风味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处理对可溶性糖变化差异明显,其中清水处理可溶性糖含量21.07 mg/g,赤霉酸单剂处理后可溶性糖含量17.74 mg/g,阿维菌素复配剂处理可溶性糖含量16.86 mg/g,含量最少,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复配剂处理可溶性糖含量19.89 mg/g。可滴定酸检测结果显示噻虫胺复配剂处理可滴定酸含量0.82%,含量最多,清水处理可滴定酸含量0.79%,赤霉酸单剂处理后可滴定酸含量0.68%。各处理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化严重,未表现出规律性。

 

 

  3 结论与讨论

 

  本次试验以棉铃虫幼虫检测复配剂对鳞翅目葡萄蛀果类幼虫的触杀效果。复配剂对棉铃虫室内毒杀结果显示,甲氨基阿维菌素复配剂在12 h即可100%毒杀棉铃虫,阿维菌素复配剂和氯虫苯基酰胺复配剂在24 h达到100%毒杀,噻虫胺复配剂直到48 h才达到100%毒杀;几种化学制剂均达到100%毒杀,但毒杀效率有差别。2种生物制剂毒杀速度缓慢,到48 h后,毒杀率未达100%,其中赤霉酸混配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室内胃毒12h死亡率62.16%,对比田间测定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死亡率是67.79%,结果相似能满足杀灭效果。阿维菌素对小菜蛾添加触杀结果最高死亡率70%。本试验赤霉酸混合阿维菌素采用浸液法对棉铃虫幼虫12h致死率是93.83%。药剂混配对靶标害虫毒力具有良好的增效、叠加作用。通过棉铃虫触杀结果,类推各处理复配剂对蛀果型鳞翅目昆虫幼虫有相同效果满足对蛀果昆虫幼虫规范化防控要求。建议采用赤霉酸与生物杀虫剂复配保护性防控葡萄食果类虫害,若发生检疫对象或虫害集中发生,用甲氨基阿维菌素复配剂等化学合成杀虫剂开展救灾性防控治理。

 

  另一方面,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调整植物激素水平平衡关系,干预植物的生长发育,并已成为了一种有效手段,在实际生产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赤霉素(GA3)是目前葡萄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促生长激素,参与果树生长发育的多个环节。在葡萄花序和果实发育关键期应用赤霉酸处理,能够促进花序轴伸长生长、提高葡萄果实无核率、促进葡萄果实膨大,增加产量。本试验结果表明,赤霉酸·杀虫剂复配对花穗和果穗生长与赤霉素单剂处理差异不显著,或个别有部分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杀虫剂成分增加了赤霉酸药剂在花序上的附着,促进了花序和果穗对赤霉酸的吸收,满足生长调节剂对花序处理要求。果穗结实增长方面,甲氨基阿维菌等复配剂对果穗和果粒增重有促进作用,然而苦生碱等复配剂对果粒膨大表现一般,但与清水对照相比,仍有显著的增大作用。另外品质方面,各处理分化严重未表现出规律性。基于这些结果究其原因还待进一步观察。科学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虫剂复配实现葡萄高效栽培中的一项积极措施,为科学预防葡萄蛀果类棉铃虫和葡萄蛀果蛾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