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
龚林忠 王会良 王富荣 刘勇 田瑞
红地球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欧亚种葡萄,植株生长势强,丰产,果粒大,着色好。赤霉酸是一种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内源激素,人工合成的赤霉酸常用于葡萄、草莓、黄瓜等作物促进坐果、增加产量、提高果实硬度等。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赤霉酸在红地球葡萄坐果后进行浸穗处理,研究赤霉酸对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为红地球葡萄栽培合理使用赤霉酸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地点在武汉市江夏区金水闸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金水基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6.7℃,年平均降水量在1348mm,无霜期266d,试验园土壤为黄粘土,行距3.0 m,株距1.67m。以8年生红地球葡萄为材料,行距3.0 m,株距1.67m,生长势基本一致,管理相同;赤霉酸:四川施特优化工有限公司生产(4%有效成分,GA3)。
1.2 方法
在6 月5 日葡萄幼果横径1 0 -12mm谢花后18 d)进行浸穗处理,共5个处理,分别为处理Ⅰ:GA25ppm、处理Ⅱ:GA33.3ppm、处理Ⅲ:GA50ppm,处理Ⅳ:GA66.7ppm、CK(清水对照),每3株为1小区,重复4次。
成熟后每小区随机采摘葡萄5串,分析果实品质,用电子天平称果穗重量和单果重,用果粒测径尺测量果实纵径、横径,用手持折光仪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酸碱滴定法测可滴定酸含量。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和SAS 8.1统计软件,对测得数据进行计算、统计、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外观品质的影响

从表1可知,与CK处理相比,处理Ⅲ、Ⅳ的红地球葡萄单穗重增加了31.2%、17.5%,其他两种处理单穗重略有减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与CK相比,四种处理的红地球葡萄单粒重都有所增加,呈浓度越大,单粒重增大越明显趋势,其中处理Ⅲ、Ⅳ单粒重增加了28.3%、20.5%,两者与CK达显著差异水平,处理Ⅰ、Ⅱ单粒重也分别增加12.4%、17.9%。与CK相比,四种处理的红地球葡萄纵径、横径都有所增大,呈处理浓度越大,纵、横径增大越明显趋势,其中处理Ⅲ的纵径增加了7.9%,横径增加了9.7%,与CK达显著差异。各处理的红地球葡萄果形指数略有减小,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2.2 不同处理对红地球葡萄糖酸含量的影响
与CK相比(表2),四种处理的红地球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14.5~17.3%,与CK达极显著差异水平,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处理Ⅰ的可滴定酸含量增加了6.9%,其他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降低2.1~14.8%,但与CK都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四种处理之间相比,处理浓度越高,可滴定酸含量越低,其中处理Ⅰ与Ⅳ之间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处理Ⅰ至Ⅲ的固酸比比CK有所降低,处理Ⅳ与CK相差不大,但都未达到显著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红地球果实幼果膨大期用赤霉酸浸穗处理,可增大果实单粒重、纵横径,随着浓度的增大,单粒重、纵径、横径呈明显增大趋势。幼果膨大期用赤霉酸处理可使红地球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33.3-66.7mg/kg的赤霉酸处理同时降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降低固酸比比值,果实风味变淡明显。
幼果膨大期使用赤霉酸处理还出现其他不良影响,如种子与果肉之间出现空隙、果蒂增大,生产中种植红地球建议不适用赤霉酸或使用较低的赤霉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