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4701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山西酿酒葡萄产业区域、发展思路及策略初探 [2020/4/7 19:39:02] 来源: 作者:Admin

酿酒葡萄品种改良岗位

唐晓萍团队

 

  葡萄区划是在全面评价各地区的生态条件,详细分析各地葡萄栽培的历史和现状,当地葡萄和葡萄酒生产的特点、区域优势、生产潜力与存在问题,对之进行风险评估,而后科学地制定葡萄与葡萄酒种植、生产方案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针对性的组合指标,用多级次指标进行葡萄生产的预测分析,可有针对性地指导优质葡萄基地建设和葡萄酒生产,为实现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的最大经济效益,提升葡萄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李华教授研究认为: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光热系数、光热指数、积温指标、纬度-温度指数(LTI)和最热月平均温度等区划指标以及与之相关的区划方法, 都不能完全的适用于我国葡萄产区。我国葡萄产区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小不一,应当结合与参照世界优良葡萄产区的光热水分等标准,结合我国的气候特点, 制定我们自己的区划指标体系。李华教授的研究认为无霜期是区划我国葡萄产区种植北界的一个重要热量指标, 生长季的干燥度是产区种植南界的一个重要水分指标。相关区划指标的确定及区划方法的建立,对我国葡萄适栽区的精度划分,对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山西酿酒葡萄产业区划

 

  参考山西各气象站点3 0 年(19812010年)气候资料,依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的全国酿酒葡萄区划体系,以无霜期(F)作为一级区划指标,以生长季(49月)干燥度(DI)作为二级区划指标,将年极端最低温度-15℃作为三级指标,进行山西酿酒葡萄生产区域初步划分,山西酿酒葡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四类区域:

 

  (1)I类区域:山西的太原西北部及太原以北的忻州市属适宜酿酒葡萄栽培区

 

  大同及忻州的五台县、宁武县、繁峙县及静乐县属于寒冷干燥气候区,海拔10001500m,年平均气温68℃,7月份平均低温1419.3℃,极端最低温度-26.3-37.3℃,7月份平均高温27.329.5℃,极端最高温度34.838.3℃,无霜期139.0164.5天,年平均降水量374.1477.3mm,年平均蒸发量1596.62101mm忻州市的忻府区、原平、代县、定襄、河曲、保德属于寒温干燥气候区,海拔7001200m,年平均温度8 10℃,一月份平均低温-10.3-15.3℃,极端最低温度-21.2-30.2℃,7月份平均高温25.630.1℃,极端最高温度35.540.4℃,无霜期149.6194.8天,年平均降水量372.7656.7mm,年平均蒸发量1501.22226.2mm,这一类区域制约酿酒葡萄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冬季低温和霜冻, 因此合理选择葡萄园址,选择适宜的砧木及合理栽培管理条件是决定葡萄园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本区适宜发展的酒种为起泡酒及佐餐酒,宜栽培早中熟品种, 如:阿列尼、美乐、琼瑶浆、霞多丽、雷司令、法国兰、黑比诺、索味浓等。

 

  (2)II类区域:太原中南部晋中区和吕梁山的东坡地区为适宜酿酒葡萄栽培区

 

  太原、晋中盆地的清徐县、太谷、榆次区、汾阳等地位于东经111°44′-114°08′,北纬36°45′-37°54′,海拔7352487m,年均温10℃左右,极端温度-2336℃,年降雨量400650mm,年日照2500小时,无霜期120180天。这一类区域是鲜食葡萄的适宜产区之一,热量条件能满足酿酒葡萄的生长所需,仅部分地区需预防可能出现的霜冻。适宜生产的酒种有佐餐酒及白兰地等,适宜栽培中熟和晚熟品种, 如:西拉、美乐、赤霞珠、品丽珠、马瑟兰、龙眼、霞多丽、小芒森、维欧尼等。

 

  (3III类区域:运城地区

 

  运城地区海拔高度在500700mm间,年平均温度1214℃,昼夜温差大,阳光和气温匹配好,糖分积累时间较长,年平均降水量在520560mm之间,年日照23002400小时,无霜期210218天之间。这一类区域热量条件能满足酿酒葡萄的生长所需,但葡萄成熟期的降水是限制酿酒葡萄品质的主要因素。本区适宜发展的酒种为佐餐酒及甜葡萄酒,宜选择种植中熟或晚熟品种,如:西拉、美乐、赤霞珠、品丽珠、马瑟兰、意斯林、白玉霓、佳利酿等。

 

  (4IV类区域:临汾地区

 

  临汾产区以吉县、隰县、乡宁、霍州为代表的山区县海拔高度10001400m10月份温差1518℃;翼城、尧都区、襄汾的丘陵地带海拔高度8001000m10月份温差1315℃;平川县海拔高度400700m10月份温差1013℃。这一类区域区中热量条件完全能满足酿酒葡萄的生长所需, 本区适宜发展的酒种为佐餐酒及甜葡萄酒,宜选择种植中熟或晚熟品种,如:意斯林、白玉霓、歌海娜、西拉、美乐、赤霞珠、品丽珠、马瑟兰、佳利酿等。

 

  依据地理,气候等环境因子综合分析,山西酿酒葡萄的最适宜产区主要分布在晋中盆地的太谷、清徐、榆次,临汾盆地的乡宁、襄汾,运城盆地的夏县等地。但由于山西山多川少,起伏悬殊,黄土覆盖,沟壑纵横,多有适宜于酿酒葡萄生产的小气候。因此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发展特色品种,特色小型酒庄是我省的未来发展目标。

 

  2 山西酿酒葡萄发展战略与目标

 

 

  (1)指导思想

 

  十九大召开之后,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改变,葡萄酒是最能代表向往美好生活的标志,是小康社会的应有之物,我们应当坚持“产地自信”、“ 风格自信”、“ 文化自信”,形成我们省自己的葡萄酒风格,走自己的葡萄酒之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葡萄酒发展大国的经验,更要形成我省葡萄酒的产区特征。实施区域化、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产区区位优势,树立产区高端品牌形象,开拓旅游资源,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构筑产区核心竞争力。

 

  (2)发展思路

 

  我省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应以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为中心环节,以葡萄产业为依托,发展“葡萄酒+”新模式,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一产,逐步实现品种区域化,管理标准化和产品有机化;突出二产,加强葡萄酒相关企业规模化、差异化发展,推动产业化进程;发展三产,通过文化带动、市场拉动、产业联动,大力发展与葡萄酒相关的旅游经济,形成区域内葡萄酒生态经济体。

 

  (3)发展目标

 

  根据现有条件, 争取“十四五”末,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新增3万亩,达到10万亩,葡萄酒产量达到5万吨,销售收入15亿,利税3亿元。省内现有三大主产区,以巩固现有葡萄基地为主,对现有葡萄园要提质控产,加强树体管理以增强抗逆性。

 

  3 山西酿酒葡萄发展策略

 

  (1)统筹规划,建设高标准酿酒葡萄基地

 

  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统一技术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葡萄酒种植的区域化布局,在太原盆地的太谷、祁县、清徐、小店等地,建设中晚熟酿酒葡萄基地,选择酒种为佐餐酒及白兰地,选择品种为西拉、美乐、赤霞珠、品丽珠、马瑟兰、龙眼、霞多丽、小芒森、维欧尼等;在临汾盆地的乡宁、侯马、襄汾、大宁、吉县等地发展佐餐酒及甜葡萄酒酒种,选择种植中熟或晚熟品种,如:意斯林、白玉霓、歌海娜、西拉、美乐、赤霞珠、品丽珠、马瑟兰、佳利酿等。在运城盆地的夏县、盐湖区、芮城、平陆、垣曲等地发展佐餐酒及甜葡萄酒酒种,选择种植中熟或晚熟品种,如:西拉、美乐、赤霞珠、品丽珠、马瑟兰、意斯林、白玉霓、佳利酿等。在最适区努力扩大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建设高标准酒庄,在适宜区及次适宜区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发展特色品种,特色小型酒庄。

 

  (2)创新模式,大力推动龙头产业与品牌优势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资源整合,既要大力发展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更要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优势品牌。既要加大龙头企业的投入支持,又要做好个性化葡萄酒庄园,家庭式小酒堡的发展,充分用好、用活地理标志产品质量优势资源,依托科技、人力资源和基础研究优势,积极拓展招商引资,加粗和延长葡萄产业链条,实现快速、高点起步发展。

 

  (3)营造氛围,立足优势,延伸壮大葡萄酒配套产业

 

  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延伸加粗葡萄酒产业链,做好不同区域酿酒葡萄基地建设规划,以葡萄酒庄为发展单元,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特色化品牌营销于一身;同时,利用互联网(葡萄酒 + )等新型推广模式,形成葡萄酒与旅游、健康、金融和互联网等相结合的复合产业链。

 

  我省葡萄酒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挖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以区域人文历史与葡萄酒发展历程为载体,积极开展葡萄酒文化的挖掘,建成集科研开发、文化展示、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酒庄旅游模式,提升葡萄酒产品附加值。

 

  (4)建立健全山西省葡萄酒产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团队

 

  发展酿酒葡萄产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必须加强山西省葡萄与葡萄酒研究团队建设。依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培养葡萄酒专业技术人才,在品种优化、区域规划、栽培技术推广、酿造技术完善、特色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更大范围的交流合作,为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大葡萄产业人才培养,在立足省内培养的基础上,与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分期、分批选派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先进地区学习培训。逐步建立一支同葡萄酒产业成长、壮大相适应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