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综合试验站
刘晓 陈建
葡萄果实霉斑病在有些地方又称为溢糖性霉斑病,这些年在四川以及我国南方许多省份都有发生,并且有逐年加重危害的趋势。由于该病害发生时期主要在果实成熟期,一般来说不便于喷药,同时据广大农户反映也没有比较好的药剂可以防治,因此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四川盆地每年葡萄成熟季节的7-9月份雨水偏多,很多葡萄园排水条件又不太理想,加上栽培密度较大,架型树形也不利于通风排湿,因此葡萄霉斑病发生越来越重,许多产区甚至将它定位为造成损失最大、防控最为困难的不明病害。据我们田间观察,果实霉斑病有如下特点:(1)主要发生在巨峰系品种上面,这类品种果粒成熟期偏软,容易变形;(2)病害发生地往往雨水偏多,环境十分潮湿阴暗;(3)幼果期及转色期不发生,成熟期和过熟期发生较重;(4)霉斑病应该是多种微生物混合侵染,因为霉斑果实表面常见白色酵母菌、青绿霉菌、赭曲霉菌、灰霉菌等不同优势菌群。
查阅国外已发表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我们自己的观察,了解到葡萄果实霉斑病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果实霉斑病,实际上是葡萄果粒自身发育过程中微生物生态种群改变的结果:果粒转色期前,果实表面微生物主要由寡营养寄生的担子菌等真菌寄居,种群与叶片上面一致,对果实不造成危害;随着果粒转色变软,果皮上开始出现肉眼不可见的微伤口(microfissures),并渗出营养物质,此时表面开始被弱发酵的酵母菌如假丝酵母、汉森酵母等占据,成为优势种群,从中也可以分离到乳酸杆菌,直到成熟采收;如果果皮此时受到明显伤害,高糖内容物渗出,强发酵酵母菌毕赤酵母、结合酵母及醋酸菌等将成为优势种群,同时,从中还可以分离出灰霉菌、青绿霉菌、曲霉菌等,以及自然界当中广泛存在的各种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雷氏菌、葡萄球菌等。总之,随着果粒表皮伤口的产生和扩大,上面寄生的微生物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不断上升,霉斑情况也变得日益复杂。
终上所述,针对葡萄果实霉斑病我们提出以下预防及防控措施:
(1)改良树形和架型,让果穗成熟期自然悬垂,使之处于良好的通风环境;(2)沟内铺膜,做好排水,成熟期尽量保持园区环境干燥、通风,避免微伤口形成;(3)成熟期加强园区巡视,随时剔除烂果、裂果,避免各种病害侵染上果;(4)转色期开始,连续喷施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让有益微生物占位成功,使各种致病微生物失去占位机会;(5)转色期开始,挂上篮板和黄板,诱杀各种危害果实的昆虫,避免伤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