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岗位
刘永强 王忠跃
1 危害症状
葡萄粉蚧(P s e u d o c o c c u smaritimus) 以若虫和雌成虫隐藏在老蔓的翘皮下、主蔓、枝蔓的裂区、伤口和近地面的根上等部位,集中刺吸汁液为害,使被害处形成大小不等的丘状突起。随着葡萄新梢的生长,逐渐向新梢上转移,集中在新梢基部刺吸汁液进行为害。受害严重的新梢失水枯死,受害偏轻的新梢不能成熟和越冬。叶腋和叶梗受害后叶片失绿发黄、干枯,果实的穗轴、果梗、果蒂等部位受害后,造成果粒变畸形,果蒂膨大粗糙。葡萄粉蚧刺吸为害的同时,分泌黏液,易招致霉菌滋生,污染果穗,影响果实品质。
2 生物学特征
雌成虫:无翅、体软、椭圆形,体长4.5-5.0 mm,暗红色,腹部扁平,背部隆起,体节明显,体前部节间较宽,特别是1-3节较宽,后部节间较窄,向尾部节间逐渐缩小,身披白色蜡粉,体周缘有17对锯齿状蜡毛,锯齿状蜡毛从头部到腹末逐渐增长,成熟的雌虫较大,肉眼可以看出虫体。产卵时分泌棉絮状卵囊,产卵于其中。
雄成虫:体长1.1 mm左右,翅展2 mm,白色透明,翅有2条翅脉,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若虫:初孵若虫长椭圆形,暗红色,虫体很小,触角和足发达,有1对触角,3对足,触角线状共6节。体分节不明显,背部无白色蜡粉,一龄若虫脱皮后进入二龄若虫期,体上逐渐形成蜡粉和体节,随着虫体膨大蜡粉加厚,体分节明显,体周缘逐渐形成锯齿状蜡毛,进入雌成虫期。一龄若虫雌雄无差异,脱皮后雄虫化蛹,紫红色,裸蛹。
卵:暗红色、椭圆形,卵粒很小,长约0.30 mm,肉眼难以辨清。
3 发生规律与习性
一年发生2-3代,以若虫在老蔓翘皮下,裂开处和根基部分的土壤内群体越冬,翌年葡萄萌芽期开始活动危害,花序展露期越冬代雌成虫出现,开花前开始产卵,花后为卵孵化盛期。第一代雌成虫封穗期开始出现,1个月后为第二代卵盛期,果实采收后越冬前出现第三代卵孵化盛期。
4 防治适期
葡萄粉蚧的防治关键阶段有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葡萄萌芽期前和萌芽期(葡萄出土上架后至萌芽期);第二阶段是花后(第一代若虫孵化期);第三阶段8月中下旬即若虫爬出活动期;第四阶段为若虫孵化到葡萄树埋土之前(南方地区为落叶前)。
5 防治方法
(1)检疫和种苗种条消毒
注意不要采用带虫接穗,苗木和接穗出苗圃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该虫在林木中,以糖槭、刺槐发生最重,因此果园周围不要栽植上述2种树木,对现有的上述树种,也要注意重点抓好防治。蚧壳虫扩散能力弱,远距离扩散主要随着葡萄苗木、插条的调运传播。新建葡萄园苗木购买和引进时,需进行检疫,或者对苗木或种条进行消毒。具体方法是:苗木调运前,首先进行药剂消毒(药剂参考以下药剂);栽种前,温浴消毒:先用40-45℃温水浸泡15 分钟,然后再移入50-52°C温水中浸泡5分钟以上(5-15分钟),杀死潜伏在芽内的蚧壳虫。
(2)清园措施
在休眠期( 落叶后至萌芽前),清除枝蔓上的老粗皮,清除田间杂草;春季发芽期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3)物理防治
在葡萄结果枝组和主蔓之间涂抹黏胶或机油或机油乳剂,尤其是在卵的孵化期、越冬若虫分散期,可以有效防治蚧壳虫;主蔓石灰涂白。
(4)药剂防治
在萌芽期、花后、封穗前(或套袋前)、采收后,使用药剂进行防控。具体时间或使用次数,根据种类及发生危害程度确定;一般有蚧壳虫危害的葡萄园,在萌芽期、花后至封穗前,应该采取2次防控措施;可以根据葡萄园发生情况,只是针对发生区域(点片用药,而不是整个葡萄园用药)。
有效药剂包括: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5%阿维菌素乳油、25%吡蚜酮悬浮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4%螺虫乙酯悬浮剂、10%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10%联苯菊酯乳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