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病防控岗位
范旭东 董雅凤, 张尊平 张梦妍 任芳 胡国君
摘 要:‘阳光玫瑰’是我国从日本引进的葡萄优良品种。为了明确我国阳光玫瑰葡萄病毒病的病原,本研究采用小RNA测序技术对2株显症和无症状的‘阳光玫瑰’葡萄样品进行病毒鉴定,结果显示:显症样品中测定到8种病毒,其中包含葡萄蚕豆萎蔫病毒(Grapevine fabavirus, GFabV)和灰比诺葡萄病毒(Grapevine Pinot gris virus , GPGV);无症状样品中测定到3种葡萄病毒。对46个‘阳光玫瑰’样品进行14种葡萄病毒的RT-PCR检测,结果表明:‘阳光玫瑰’葡萄带毒率较高,病毒复合侵染情况普遍;显症样品中,GFabV检出率为88.2%,GPGV和葡萄浆果内坏死病毒(Grapevine berry inner necrosis virus ,GINV)检出率为64.7%和29.4%,均明显高于无症状样品(13.8%和10.3%)。本研究旨在探明‘阳光玫瑰’葡萄携带病毒的种类和侵染状况,为其病毒病防控及病毒脱除奠定基础。
关键词:阳光玫瑰;小RNA测序;葡萄病毒;RT-PCR
‘ 阳光玫瑰’ ( S h i n e -Muscat)葡萄是日本国家果树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因其外观美、品质佳、耐储运、栽培效益好而深受我国果农和消费者的喜爱。‘阳光玫瑰’葡萄在我国推广种植过程中,普遍表现叶片变小、褪绿斑驳、畸形等病毒病症状,严重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明确‘阳光玫瑰’葡萄病毒病的病原及其危害的主要病毒种类迫在眉睫。为明确‘阳光玫瑰’病毒病相关的病毒种类,本研究采用小RNA测序技术对表现症状和无症状的‘阳光玫瑰’葡萄样品进行病毒鉴定,随后采用RT-PCR方法对来源于8个省(市)自治区的46个‘阳光玫瑰’样品进行14种葡萄病毒的检测,以期明确‘阳光玫瑰’葡萄的病毒种类及造成危害的主要病毒,为‘阳光玫瑰’葡萄病毒病的防控和病毒脱除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5年6月于葡萄园中,从表现症状和无症状的邻近2年生‘阳光玫瑰’葡萄树上采集叶片,送北京百迈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小RNA深测序。显症样品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褪绿斑驳、畸形及小叶。
2016-2017年,从浙江(5)、上海(10)、云南(4)、福建(2)、武汉(2)、山东(12)、江苏(5)、辽宁(6)等地收集46个‘阳光玫瑰’样品,其中,17个样品在春夏季表现不同程度的叶片褪绿斑驳、畸形、小叶等症状,其余29个样品未表现明显病毒病症状。
1.2 方法
(1)小RNA测序及分析 将显症和无症的‘阳光玫瑰’叶片通过干冰运至北京百迈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其利用IlluminaHisSeqTM 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小RNA深测序。获得原始数据后,将长度小于18 nt或大于30 nt、低质量、未插入3’或5’接头、带ployA或ployN的小RNA序列及小RNA的接头序列去掉,获得过滤后的数据(clean data)。采用Velvet 软件对clean data中的小RNA进行拼接,设哈希长度(hash_length)值为17。将拼接得到的片段(contigs)序列与NCBI网站下载的病毒参考数据库(ftp://ftp.ncbi.nlm.nih.gov/refseq/release/viral/)进行本地blastn和blastx,获得病毒的特异性contigs序列。
(2)RNA提取及反转录 采用柱式提取方法进行总RNA的提取。反转录在1.5 mL灭菌离心管中进行,依次加入灭菌纯水7.0 μL、50 μmol•L-1随机引物(NNNNNN)(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合成)1.0 μL,总RNA2.0 μL,离心混匀,95℃水浴5 min,冰上放置2min; 加入5 ×M-MLVbuffer 5.0μL、10 mmol•L-1dNTPs1.5μL、200U•mL-1 M-MLV逆转录酶0.8μL、灭菌纯水2.7μL,37℃10min,42℃ 50min,70℃5min。合成的cDNA立即用于PCR扩增或置于-20℃冰箱保存。
(3)田间‘阳光玫瑰’样品检测 采用RT-PCR方法对46个‘阳光玫瑰’葡萄样品进行病毒检测,检测病毒种类为葡萄卷叶相关病毒1~4、7(Grapevine leafrool-associatedvirus 1~4、-7, GLRaV-1~4、-7)、葡萄病毒A(Gr apevine vi rus A ,GVA)、葡萄病毒B (Grapevinev i r u s B , G V B ) 、葡萄病毒E(Grapevine virus E, GVE)、沙地葡萄茎痘病毒(Grapevine rupestris stempitting-associated virus , GRSPaV)、葡萄斑点病毒(Grapevine fl eck virus ,GFkV)、葡萄扇叶病毒(Grapevinefanleaf virus , GFLV)、GPGV、GINV和GFabV共14种。
2 结果
2.1 小RNA测序及分析
对小RNA测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从无症状和显症的‘阳光玫瑰’样品获得的小RNA总数分别为20 518 812和17 216 628,过滤后分别获得17 212 241和14 109 655的clean reads,占小RNA总数的83.89%和81.95%。小RNAs以21nt和24nt为最多,其次为22nt、23nt和25nt。
2.2 小RNA拼接及注释
采用Velvet软件对获得的小RNA进行拼接, 并将拼接得到的contigs序列与病毒参考数据库中的病毒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无症状葡萄样品中存在GLRaV-3、GRSPaV和GFkV3种葡萄病毒;显症葡萄样品中存在GLRaV-3、GRSPaV、GFkV、GVA、GVB、GVE、GPGV和GFabV8种葡萄病毒。拼接得到的病毒序列在病毒基因参考序列的覆盖率高达72.8%~100%,同源性为88.14%~100%。
、
2.3 病毒检测
在1 7 个表现症状的‘ 阳光玫瑰’ 葡萄样品中, 检测到GLRaV-2、GLRaV-3、GLRaV-4、GRSPaV、GVA、GVB、GVE、GFkV、GINV、GPGV和GFabV,检出率依次为5.9%、35.3%,17.6%、58.8%、52.9%、17.6%、29.4%、47.1%、29.4%、64.7%和88.2%。在29个无症葡萄样品中,检测到GLRaV-2、GLRaV-3、GLRaV- 4 、GRSPaV、GVA、GVB、GVE、GFkV、GINV和GPGV, 检出率分别为6.9%、62.1%、3.4%、20.7%、31.0%、27.6%、65.5%、27.6%、10.3%和13.8%。GFabV仅在显症的‘阳光玫瑰’葡萄上检测出,检出率为88.2%。除GFabV外,在显症和无症‘阳光玫瑰’葡萄样品上检测出的病毒种类相同,但GINV和GPGV在显症样品中的检出率(29.4%和64.7%)明显高于无症样品(10.3%和13.8%)。
3 小结
本研究采用小RNA测序技术对无症状和表现症状的‘阳光玫瑰’葡萄样品分别进行病毒种类鉴定,无症样品中检测出3种葡萄病毒,显症样品中检测到包括GFabV和GPGV的8种葡萄病毒。对46个‘阳光玫瑰’样品的病毒RT-PCR检测结果显示,GFabV仅存在于显症样品中,在显症样品中GINV和GPGV也有较高的检出率。据此推测,这3种葡萄病毒,尤其是GFabV,可能与‘阳光玫瑰’葡萄病毒病发生密切相关。对于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的现象,很难判断到底是哪一种病毒引起的症状。因此,对于上述推测,还需通过单一毒源嫁接传染实验、侵染性克隆接种实验等予以证实。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上海的绝大部分样品未检测到病毒外,其他显症和未显症的样品中均检出多种葡萄病毒。究其原因,可能是‘阳光玫瑰’自日本引进后在各地栽培过程中,频繁采用携带病毒材料(接穗和砧木)繁殖和昆虫介体传毒所致。一些葡萄病毒通常不会引起葡萄扇叶病类似症状,在无症状的‘阳光玫瑰’中虽能被检测到,但通常表现为潜隐。葡萄病毒病无有效药剂进行防治,种植脱毒苗木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防控措施。探明‘阳光玫瑰’葡萄病毒病的主要致病病毒,对培育脱毒苗木至关重要。
本研究明确了感染病毒病的‘阳光玫瑰’上的主要病毒种类及其侵染率,为明确该葡萄品种病毒病的发生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该病毒病致病因子、病毒脱除及其防控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