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3198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葡萄炭疽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2019/10/20 16:33:35] 来源: 作者:Admin

果实病害防控岗位

王琦 胡海瑶

 

 

  葡萄炭疽病也称晚腐病,是葡萄近成熟期危害果实的重要病害之一。葡萄炭疽病在我国大多数葡萄栽培地区均有分布,南方产区(黄河以南,尤其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普遍发生,北方地区(东北、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北部)尤其是环渤海湾地区比较严重,西部地区发生相对较少。它在多雨、潮湿的地区发病普遍,流行年份病穗率可达 50%以上,其中感病品种可达 70%以上,可引起果实大量腐烂,造成严重减产。


  目前用于防治炭疽病的化学杀菌剂主要为苯并咪唑类、三唑类、咪唑类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然而已有多个报道表明,炭疽病菌对化学杀菌剂的抗药性在逐年提高。我们的实验旨在通过研究全国葡萄炭疽病菌对四类常用化学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为各省田间科学用药做指导,以减轻葡萄炭疽病的为害,避免增强炭疽病菌的抗药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的采集与分离


  从我国辽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陕西12个省、市的葡萄种植区, 采集葡萄炭疽病病样,室内进行分离得到80株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 .),供抗药性检测。


  1.2 供试药剂


  (1)苯并咪唑类:70%甲基硫菌灵,由山东邹平农药有限公司提供。


  (2)三唑类:戊唑醇原药,由北京华戎生物激素有限公司提供。


  (3)咪唑类:咪鲜胺原药,由北京华戎生物激素有限公司提供。


  (4)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酯原药,由北京华戎生物激素有限公司提供。


  1.3 实验方法


  采用区分剂量法,甲基硫菌灵的区分剂量设制为 0520 100 μg/mL,以不含药剂者为对照(CK),每个处理重复 3 次。在25 ℃, 将待测菌株在PDA 平板上培养72 h后,用直径5 mm 的打孔器沿菌落边缘打孔,挑取菌饼,菌丝面朝下并将其转移到含有不同浓度药剂的 PDA 平板中央。25℃下培养 5d 后观察。不能在含 5 μg/mL 甲基硫菌灵的平板上生长的为敏感菌株(S);能在 5 μg/mL 而不能在 20 μg/mL 平板上生长的为甲基硫菌灵低水平抗药性菌株( LR);能在 20 μg/mL 而不能在 100 μg/mL 平板上生长的为中等水平抗药性菌株(MR);能在100 μg/mL 平板上生长的为高水平抗药性菌株(HR)。戊唑醇的区分剂量设制为 05 20μg/mL,咪鲜胺的区分剂量设制为 01 5μg/mL,嘧菌酯的区分剂量设制 010μg/mL,区分方法以上述方法类推。


  2 结果与分析




  如图1与表1所示,我国葡萄炭疽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抗性频率达到70%,且大多数表现为高抗。其中,山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五省的高抗频率超过80%,建议田间不再施用甲基硫菌灵,更新防治药剂。目前,三唑类药剂成为防治葡萄炭疽病的主要药剂。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葡萄炭疽病菌对戊唑醇的抗性频率高达84%,但高抗频率比甲基硫菌灵低。其中,陕西、天津、河南、安徽四省的抗性频率高达100%,建议这些地区不再施用戊唑醇,其他省份施用戊唑醇需复配、交替用药。葡萄炭疽病菌对于咪鲜胺的敏感性最高,频率达到84%,只有湖北省的炭疽菌全部表现为抗性菌株。生产上建议推广咪鲜胺的使用,但仍要注意药剂的复配、交替使用以防止抗性菌株的增加。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20世纪末既苯并咪唑类、三唑类杀菌剂后的又一新型杀菌剂,但由于其抗药性分子机理多样而被归为高抗药性风险。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葡萄炭疽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频率高达90%,天津、安徽、河南、湖北、江苏、浙江、陕西七省的抗性频率高达100%,建议这些地区更换防治药剂。


  化学杀菌剂的抗药性问题一直是植保方面的研究热点,为避免抗药性的日趋增加,生产应提倡绿色防控技术,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有效结果,打造可持续的绿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