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病害防控岗位
葡萄锈病在中国葡萄主产区葡萄锈病均有发生,其中我国南方福建、广西、浙江、上海等葡萄产区发生比较严重。此病害主要危害葡萄叶片,严重发生时可使叶片丧失同化功能,造成葡萄叶片干枯,引起提早落叶,直接影响树体营养积累和翌年葡萄的产量;近几年来,葡萄锈病在我们国家发病比较少,只是在后期一些管理较差的果园发生锈病,但在福建和浙江个别葡萄园发生较为严重,对该病害应引起重视。
1 症状诊断
葡萄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的黄色小斑点或黄斑,周围水渍状,在病斑叶背面产生鲜黄色的夏孢子堆,严重时夏孢子堆布满整个叶背,叶背覆盖一层黄色至红褐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夏孢子堆。秋季,病菌的黄色粉状物逐渐消失,在叶背面的表皮下出现暗褐色、多角形小粒点,即为病菌的冬孢子堆,表皮一般不破裂。
有时在葡萄叶柄、嫩梢和穗轴上叶可出现夏孢子堆。病害严重时造成叶片提早焦枯死亡,早落,影响枝条成熟,翌年葡萄发芽不整齐。
2 病原及发布规律
葡萄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葡萄锈病病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栅锈科多层锈菌属真菌,属于有转主寄生的长生活史型锈菌。在葡萄上能形成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夏孢子萌发温度8~32℃适温为24℃,在适温条件下孢子经过60分钟即萌发,5h达90%。冬孢子生成担孢子适温15~25℃,担孢子萌发适温20~25℃,适宜相对湿度100%。
冬孢子堆在夏天转凉时发生。病菌从侵染到发病乃至形成夏孢子堆历时较短,病菌孢子萌发后6h形成附着胞,12h后经气孔侵入,5天后扩展,7天始见夏孢子堆。
葡萄锈病病菌在寒冷地区以冬孢子越冬,在热带和亚热带可以夏孢子越冬。春季温度升高后,越冬的冬孢子萌发形成小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转主寄主泡花树(青风藤科植物)、松树或柏树,在病斑上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裂开散出大量夏孢子,通过气孔侵入叶片,潜育期约一周,在南方亚热带地区,此病常年发生,生长季节该病害有多次再侵染。
菌丝在细胞间蔓延,以吸器刺入细胞吸取营养,后形成夏孢子堆;在生长季适宜条件下可发生多次再侵染,至秋末又形成冬孢子堆。在热带和亚热带,夏孢子堆全年均可发生,周而复始,以夏孢子越冬或越夏。高湿利于夏孢子萌发,光线对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夜间的高温成为此病流行的必要条件。生产上有雨或夜间多露的高温季节利于锈病的发生,管理粗放且植株长势差,易发病,山地葡萄较平地发病重。葡萄品种间对锈病抗性差异大。一般欧洲种抗病性较强,欧美杂种抗性较差。抗性强的品种有玫瑰香、红富士、无核白等;巨峰、白香蕉、康拜尔、黑奥林等较易感病,唯有刺葡萄不感染锈病。
3 防治技术
(1)果园卫生:
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彻底清除病叶,集中销毁。
(2)施足优质有机肥:果实收后仍要加强肥水管理,保待植株长势,增强抵抗力,山地果园保证灌溉,防止缺水缺肥。冷凉地区,在葡萄园周围不要种植转主寄主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用药,喷药要均匀周到,注意喷施叶背。有效药剂:20%三唑酮3 000倍液、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000~4000倍液或75%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高温多雨季节前期.连续2~3次可以控制危害;发病轻的葡萄园结合葡萄白粉病的药剂防治可以起到兼治的作用,可以不再用于锈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