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综合试验站
1 试验材料与来源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地基本情况:N42.91°,E90.30°;海拔419m。年降雨量25.3mm,年蒸发量2 751mm,全年日照时数为3122.8h,≥10℃积温4525℃以上,无霜期192d左右。试验材料:赤霞珠,砧木为3309M,“厂”形架式,2013年绿枝嫁接,2014年初次结果。东西走向,株行距为2.0m×2.5m。随机排列,栽培管理一致。
1.2 试验设计
采取4个不同的摘叶时间,从果实开始着色起,每隔10天摘叶一次,分别于7月20日、8月1日、8月10日、8月20日摘除果穗以上5cm的全部叶片,以未摘叶处理的为对照。待果实成熟时,8月31日随机选取10个果穗,采后迅速放至实验室,测定各项指标。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果穗紧密度:根据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进行赋值,1极疏,3疏,5中,7紧,9极紧。果穗萎蔫情况:根据果实的萎蔫程度占总果穗的百分数进行赋值。
果粒质量、出汁率、果汁pH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机选取20粒果实,用电子天平称取重量;去果梗及表面残留物后称取150g,榨汁过滤,称取果汁重量,计算出汁率;用雷磁pH-3c-s型pH计测定果汁pH值;手持测糖仪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还原糖和滴定酸的测定:用斐林试剂法测定还原糖,酸碱滴定法测定有机酸含量,以酒石酸表示。同时计算糖酸比。
花色苷、总酚、单宁含量的测定:称取100g果实,去皮后将果皮于40℃烘干备用。花色苷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测定;总酚用福林-肖卡法测定,结果以没食子酸表示;单宁用福林-丹尼斯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曝光时间对赤霞珠果穗性状的影响
摘叶处理的果穗紧密度均低于对照,7月20日处理的果穗紧密度最低为5.18,果穗紧密度最高的是8月20日的处理。
随摘叶时间的提早,赤霞珠果实萎蔫程度越厉害。7月20日、8月1日、8月10日的萎蔫程度为25.91、16.36、6.00、4.09,对照无萎蔫(图1)。
2.2 不同曝光时间对赤霞珠浆果性状的影响
时间越早,果粒单粒重减轻的越多,7月20日、8月1日、8月10日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7.83%、16.17%、9.29%、1.07%(图2),可能的原因是摘叶过早,果实变蔫,重量减轻。在果实成熟过程中,pH值呈下降趋势,
且低于对照(图2)。摘叶处理的出汁率低于对照,最高的是8 月20日(47.31%),最低的是7月20日的出汁率最低(41.95%);摘叶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对照,有趣的是7月20日的高于其它摘叶处理(图3)。

2.3 不同曝光时间对赤霞珠有机酸、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摘叶处理的有机酸含量低于对照,8月1日处理的含量最低,随后其含量又小幅增加。摘叶时间越早,还原糖含量越低。7月20日的处理比对照降低了5.30%,其它处理的还原糖均高于对照,8月1日、8月10日、8月20日摘叶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95%、5.89%、9.43%。摘叶处理的糖酸比高于对照,7月20日曝光处理的糖酸比含量最低,8月1日的最高。
2.4 不同摘叶时间对赤霞珠花色苷、多酚、单宁含量的影响
8月20日的摘叶处理的花色苷含量最高,且高于对照,其余处理低于对照,但花色苷含量差别不大,花色苷的糖环来源于还原糖,8月20日摘叶处理的还原糖含量增加导致;多酚含量无一定的规律;摘叶处理的单宁含量均高于对照,7月20日的含量最高,比对照高51.95%。

3 结论
随摘叶时间的提前,果实萎蔫情况加剧,紧密度降低,果实单粒重减轻,出汁率减少,可能的原因是摘叶过早,影响有机物的形成,使得浆果营养不良,此时恰逢吐鲁番地区一年中的高温,加之吐鲁番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蒸腾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果实单粒重减轻,果实出现严重萎蔫,果穗紧密度变得稀疏,进一步影响了果实的出汁率。
适期的摘叶处理可提高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提高果实还原糖含量,曝光过早虽能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果实萎蔫加重,出汁率降低,赤霞珠在吐鲁番地区不宜曝光过早。
在果实曝光成熟过程中,pH值呈下降趋势,且低于对照,导致pH值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摘叶处理增加果实光照,降低了有机酸的含量,加快果实的成熟。
果皮的花色苷含量差别不大,以8月20日的处理含量最高,花色苷的糖环主要来源于还原糖,而8月20日的还原糖含量最高,此试验恰好证实了这一理论。多酚含量变化不大,但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单宁含量随曝光时间的提前而增加,且含量高于对照,本试验中7月20日处理的单宁含量最高。
综合看来,在吐鲁番地区8月20日摘叶处理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