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综合试验站
张国军
在北京地区的中高档葡萄生产中,葡萄避雨栽培技术的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该技术对葡萄病虫害防治、稳定树势、适期采收以及越冬埋土防寒等诸多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尤其被高端采摘和特供经营等生产单位所看好,再加上近两年北京市对设施农业的鼓励和支持,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现介绍本区葡萄避雨栽培所采用的主要设施形式及成效。
1 主要类型
1.1 钢架避雨设施
钢架结构的避雨设施,即可明显减轻葡萄树体因雨水冲刷带来的真菌性病害,同时又可以解决冬季葡萄枝蔓下架埋土越冬问题,对减少树体伤害、稳定树势和降低劳动强度等成效显著,成为中、高档葡萄生产的必要辅助设施。
(1)钢架结构+阳光板型。这种避雨设施采用现代化的钢架结构,顶部为拱形,有单拱及多拱连栋两种形式。上下的覆盖材料全部采用阳光板,可进行促成栽培或延迟栽培,如房山区的夏场村,巨峰葡萄可在7月中旬上市。但此种避雨设施造价较高,阳光板虽然可以使用多年,但后几年其透光性大大减弱,对葡萄光合作用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果实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生产中应用较少。
(2)钢架结构+阳光板与塑料膜结合型。此种避雨设施也采用现代化的钢架结构,顶部拱形,单拱或多拱连栋。在覆盖材料的使用上,中下部为阳光板,以减轻冬春季大风和低温对棚体结构的影响,顶部采用塑料膜覆盖。在大兴区的采育镇可将多个品种的葡萄果实延迟到11月中旬上市。此种设施的造价相对较高,一般亩成本在10万元以上。
(3)钢架结构+塑料膜型。这种设施的钢架结构强度相比前两种要小些,因此成本会大大降低,但在使用效果上基本相同,比较容易被生产者接受。通常采用拱形钢架,以单拱为主,也有多拱连栋式。一般地下基础部分要深达冻土层以下,以增加使用寿命。基部角度比较直立,单拱跨度多在8~12m之间,顶高3.2~3.5m,肩高1.7~1.9m。开有顶部通风透光带的棚,长度以60m左右为宜,无顶部通风带的棚长可适当增加,但不宜过长,以防冬春季节的大风毁坏棚膜或棚体结构。覆盖材料全部为棚膜,生长季节棚两端和两侧的棚膜可去除,以增加通透性,减少病虫害发生,冬季在四周采用单层或双层棚膜覆盖以保湿越冬。
另外一种形式为在原棚架葡萄之上架成的大跨度的拱形设施,一般拱间距4~6m,基本上以葡萄果实近成熟的中后期避雨(加棚膜)为主,这种形式由于使用的架材数量较少,造价也较低,但比简易设施略贵些。其避雨效果较好,只是在雨量大或是多风时会对设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目前仅在个别果园采用。
在缺乏资金的地区,有些果农便直接将原有的篱架葡萄(如巨峰等)加上较低矮的小拱棚(通常脊高不超过2.5m),在冬季最寒冷期(北京1月下旬)过后,开始灌水进行促早栽培。早期保持高温、高湿的小环境,同时还可套种蔬菜(圆白菜等),一般比露地葡萄提早成熟20天左右,而且病害较轻,葡萄品质较好,正好填补温室葡萄与露地葡萄的市场空隙,经济效益显著。但是,这种栽培管理则以提早采收为主要目地,棚内的温、湿度不容易调节,与严格意义上的葡萄避雨栽培还有所区别。
1.2 简易避雨设施
这类避雨设施是在原有架杆(水泥杆)之上加装横梁及支撑材料(木方等),利用竹片作小拱,在上面覆膜。这种形式造价较低,通常每亩投资为1000~2000元不等,除棚膜外,可使用多年,更受大多数果农的青睐。这种方式多采用葡萄花期前后进行避雨,对葡萄正常生长结果影响较小,常规管理基本不变,果实不会像常规露地栽培时因病害严重而提前采收,果实品质大大提高。
2 葡萄避雨栽培成效显著
2.1 减少农药用量
北京地区葡萄避雨栽培后,主要病害由传统病害减少为仅有白粉病和酸腐病两种,环境湿度过大时偶尔有灰霉病的发生。由于没有雨水直接冲刷及大风沙伤害造成的枝叶伤口,露地栽培时表现最重的葡萄霜霉病、白腐病及炭疽病基本不发生,仅有白粉病有不同程度发生。葡萄白粉病一般在每年的8月中后期症状较重,但此病的防治应以前期为主,即彻底清园、合理枝蔓及叶幕密度、早春使用铲除剂等是该病害防治的重点,发病较重时可适当应用硫磺可湿性粉剂等加以防控。另外,近些年来,葡萄酸腐病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原因是果实在袋内即出现裂果或鸟害等,因伤口处果汁外溢,再受果蝇危害所至,常出现“尿袋”现象。该病的防治重点在套袋前期的合理用药上,另外,采取综合的防鸟、防裂果措施以减少近成熟期果实的破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该病的发生。
每年农药使用量,由常规露栽培的10~13次减少到3~4次。大大节约了农药成本和相应的劳动用工,同时提高了葡萄果品的安全性。
2.2 提高果品质量
避雨栽培条件下,可以根据不同品种的特点,生产出能够充分表现该品种特性的葡萄鲜果,果实品质大大提高。在酸度不降低的情况下,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能提高2%~3%,硬度略有增加。因避雨栽培而减弱的光强及叶片光合速率的降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北方的光照强度远远大于葡萄的光饱和点,葡萄叶片的光补偿点又非常低,因此,与露地栽培相比,叶片光合作用不会降低。
2.3 实现不下架、不埋土越冬
避雨栽培中只要对棚内的温湿度进行适当调控,冬季可以实现葡萄不下架、不埋土越冬,关键点是冬季的地温和湿度控制,以及早春的温湿度控制。在北京的平原区,冬季利用棚膜及适度的地表覆盖,可以将葡萄根际周围的土温提高到0℃以上,可确保葡萄越冬期间根系不受低温伤害。有效的冬季棚膜防护,可提高和稳定棚内的相对湿度,减少因气温变化对葡萄枝条及芽眼造成的不利影响,利用相应的避雨设施,葡萄不埋土越冬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突破了北方高档、优质葡萄栽培的最大限制因素,可以实现葡萄生长结果的理想架式栽培,将原有的篱架改造成为“V”形架或“T”形架,使结果部位上移并且形成统一的光合带、结果带和通风带的良好枝、叶、果的合理布局,提高产量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葡萄鲜果的质量。
3 葡萄避雨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1)重视清园及物理防治。清园工作是病虫防治的重要前提,最主要的白粉病以菌丝在枝蔓的组织内越冬。清园时,要求将所有染病的枝叶、残体等全部除干净,只有降低初次侵染源才会减少该病的大规模发生。清园时,扒除葡萄树老蔓上的翘皮,并将全部残体(枝叶等)清除园外进行深埋或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调节葡萄树势,提高树体抗病性。保持葡萄树势不出现旺长及徒长现象,生长结果稳定。生长季节及时对新梢进行摘心、绑蔓,加大架面通透性,减少化肥使用,控制灌水,减轻病原菌集中萌发的可能性。
(3)以萌芽期前后的防治为重点。药物防治应以前期为主,从彻底清园开始,在萌芽前即使用铲除剂(石硫合剂)进行全园防护1~2次,其中第2次要在芽膨大期进行效果更好(芽膨大、芽鳞片开裂露出绒球但尚未露绿)。在芽眼露绿时再进行较低浓度的石硫合剂喷布,则可将白粉病及蚧壳虫等初次侵染源数量压至最低,减少一年的病虫害防治压力。在生长季节也可适当使用石硫合剂来加以控制,但要注意使用浓度以免产生药害。
(4)重视铲除剂的应用。蚧壳虫等虫体在冬春季节结合剥皮和使用铲除剂全株涂白基本可以控制,蚧壳虫仍有出现,但因涂白使其活动力降低明显,果面及新梢危害较轻。
4 避雨栽培将成为北京及类似气候条件地区高品质葡萄栽培的必然趋势
作为奢侈品和高档果品重要组成之一的葡萄,受气候条件限制,我国自主生产的果品在质量和安全方面很难与国外进口产品相比,只能通过一些辅助设施和综合配套技术加以弥补。葡萄避雨栽培为北京地区葡萄高品质鲜果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基本解决了两大限制难题,可以实现冬季不埋土越冬和基本不用化学农药防治葡萄病害,只是需要一定的设施投入和以树势调控为主的综合配套技术支持。我们相信,避雨栽培将成为北京及类似气候条件地区高品质葡萄栽培的必然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