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8735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烟蓟马在葡萄上的发生与防治 [2013/6/24 17:27:42] 来源: 作者:Admin
"

 

 

 
石家庄综合试验站
褚凤杰 杨丽丽 宣立锋 杜国强 赵世强
 
 
 
  烟蓟马(Trips tabaci,tobaccothrips,onionthrips,potato thrips)是缨翅目、蓟马科昆虫的一种,又称棉蓟马、葱蓟马,国内外广泛分布。烟蓟马为杂食性害虫,已知寄主有350余种植物,以烟草、棉花、大豆、葱蒜、瓜类等受害为重,其他寄主还有:苹果、草莓、李、梅、葡萄、柑桔、菠萝等。因虫体较小且主要在花内危害,不易被发现,常被误诊为缺素或由病害引起。以前在葡萄上危害很轻,基本不用单独防治,但近几年发生加重,危害呈蔓延趋势。
 
  据本站6月13日在巨峰葡萄上的调查,果穗被害率达60.71%,果粒被害率达61.60%。蓟马已经成为葡萄早期的主要害虫之一。
 
  1 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1.2mm,淡棕色、触角第1 节色淡,第2、6~7节灰棕,第3~5节淡黄棕,但4、5节末端色较浓。翅淡黄。腹部第2~8节背片前缘有两端略细的栗棕色横条。头宽大于长。单眼间鬃较短,在前单眼之后,位于3个单眼中心连线之外缘。下颚须3节。触角7节,第3、4节有叉状感觉锥。前胸稍长于头,后角有2对长鬃。中胸腹片内叉骨有刺,后胸无。前翅前脉基鬃7或8根,端鬃4~6根,后脉鬃15或16根。腹部背片第5~8节两侧有微型弯梳,第8节后缘有梳,两侧缺。腹片无附属鬃。
 
  2 生活史
 
  孤雌生殖,雄虫极罕见,国内尚未发现。年发生10余代(华北地区年3~4代,山东6~10代,华南10代以上),世代历期9~23天。每雌虫产卵十至数十粒。冬季无滞育,但可冬眠。多以成虫或若虫在未收获的葱、蒜叶鞘及杂草、残株上越冬,少数以蛹在土中越冬。春季葱、蒜返青开始恢复活动,为害一段时间后,便飞到果树、棉花等作物上繁殖。河北于5月中旬在葡萄初花期开始为害子房或幼果,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害花蕾和幼果。成虫活跃,能飞善跳,扩散快。成若虫怕阳光,白天喜在隐蔽处为害,夜间或阴天在叶面上为害,这也是蓟马难防治的原因之一。当用常规触杀性药剂时,白天喷不到虫体而见不到药效。卵多产在叶背皮下或叶脉内,卵期6~7天。初孵若虫不太活动,多集中在叶背的叶脉两侧为害,一般气温低于25℃,相对湿度60%以下适宜发生,7~8月间同一时期可见各虫态,进入9月虫量明显减少,10月早霜来临之前,大量蓟马迁往葡萄园附近的葱、蒜、白菜、萝卜等蔬菜田。
 
  3 危害特点
 
  该虫以锉吸式口器危害葡萄叶片、生长点、花器及幼果等。为害叶片常呈现灰白色细密斑点;取食生长点使顶芽萎缩;为害花蕊及子房则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育和成熟;危害幼果则果面形成不规则的黑斑,随着果实的增大,斑纹也增大且颜色变浅呈银灰色,有些斑纹在葡萄生长过程中会自然脱落,不影响销售和食用,但大多数斑纹直到果实成熟也不退去,只在果皮生长,有时不影响食用,但严重影响外观,失去商品价值。在气温23~25℃,相对湿度44%~70%条件下对蓟马发生有利;久雨或暴雨、相对湿度在70%以上不利发生,因而干旱地区或干旱年份和季节,常大量繁殖,造成灾害。
 
  4 防治方法
 
  因其体小不易看到,生产中常被忽视。根据蓟马繁殖快、易成灾的特点,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消灭越冬虫源。结合防治葡萄其他害虫,抓好葡萄园及其周围杂草、枯枝落叶的清除工作,有助减少或消灭越冬虫源,9~10月和早春集中消灭在葱蒜上为害的蓟马,以减少虫源。
 
  (2)兰板诱杀。蓟马具趋光性,可利用兰板诱杀。
 
  (3)药剂防治。在葡萄初花期及时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或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如果发生比较严重,落花后7天左右再喷一遍,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10点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