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逆栽培研究室
翟衡 杜远鹏 马振强
1 全氮测定方法
建议用半微量凯氏法,设备比较简单易得,结果可靠,为一般实验室所采用。干烧法费时,操作复杂,需要专门的燃烧装置。
半微量凯氏法
(1) 方法原理:
用浓硫酸消煮,借催化剂和增温剂等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利用凯氏定氮仪使有机氮转化为氨进入溶液,最后用标准酸滴定蒸馏出的氨。
(2) 测定步骤:
① 称样:称取通过0.25mm孔径筛的风干试样0.5-1.0g,同时称样测定水分含量。
② 不包括硝态和亚硝态氮的样品消煮:将试样送入干燥的开氏瓶底部,加入1.8g加速剂,加水2ml润湿试样,再加5ml浓硫酸,摇匀。将开氏瓶置于变温电炉上,低温加热,待瓶内反应约10-15min时,提高温度使消煮的试液保持微沸,消煮温度以硫酸蒸气在瓶颈上部1/3处回流为宜。待消煮液和试样全部变为灰白稍带绿色后,再继续消煮1h。冷却,待蒸馏。同时做两份空白测定。
③ 包括硝态和亚硝态氮的样品消煮:将试样送入开氏瓶底部,加1ml 0.05g/ml的高锰酸钾溶液,轻轻摇动开氏瓶。缓缓加入2ml 1+1硫酸溶液,转动开氏瓶。放置5min后,再加入1滴辛醇。通过长颈漏斗将0.5g还原铁粉送入开氏瓶底部,瓶口盖上小漏斗,转动开氏瓶,使铁粉与酸接触,待剧烈反应停止时(约5min),将开氏瓶置于电炉上缓缓加热45min(瓶内试液应保持微沸,以不引起大量水分损失为宜),停止加热,待开氏瓶冷却后,通过长颈漏斗加1.8g加速剂(100g硫酸钾、10g硫酸铜和1g硒粉的混合物)和5ml浓硫酸,摇匀。按上述②的步骤,消煮至试液完全变为黄绿色,再继续消煮1h,冷却,待蒸馏,同时做两份空白试验。
④ 氨的蒸馏:蒸馏前先检查
蒸馏装置是否漏气,并通过水的馏出液将管道洗净(空蒸)。待消煮液冷却后,将消煮液全部转入蒸馏器内,并用少量水洗涤开氏瓶4-5次(总用水量不超过35ml)于150ml三角瓶中,加入10ml 2%硼酸-指示剂混合液,放在冷凝管末端,管口置于硼酸液面以上2-3 cm处,然后向蒸馏水瓶内加入20ml 10mol·l
-1氢氧化钠溶液,同入蒸气蒸馏,待馏出液体积约40ml时,即蒸馏完毕,用少量已调节至pH4.5的水冲洗冷凝管的末端。
⑤ 滴定:用0.01mol·l
-1盐酸标准溶液(或硫酸标准溶液)滴定馏出液,由蓝绿色滴定至刚变为红紫色。记录所用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空白测定滴定所用酸标准溶液的体积一般不得超过0.40ml。
(3)结果计算:
全氮(g· kg-1)=(V-V0) *c*0.014*1000/m;式中:V—滴定试液时所用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V0—滴定空白时所用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0.014—氮原子的毫摩尔质量,g;c—酸的标准溶液浓度,mol·l-1;m—烘干试样质量,g;1000—换算成每公斤含量。
2 硝态氮测定
测定硝态氮的方法包括两种,A:酚二磺酸比色法;B:0.01 mol·l-1CaCl2-紫外分光光度法。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从试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方法都可以准确用来测定硝态氮含量。其中方法A操作手续虽然较长,但有较高的灵敏度。测定结果的重现性好。方法B操作简单,有较高精度,但需要知道所测定地区土壤的校正因数R,这需要普查所测定地区的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50g/kg时可认为校正因数为2.2(据宋歌,2007);
表1. 两种实验方法所测定的三种土壤样品的硝态氮含量
法 |
硝态氮含量(mg/kg) |
|
S1 |
S2 |
S3 |
G1 |
G2 |
G3 |
P1 |
P2 |
P3 |
|
8.97 |
8.91 |
8.88 |
6.92 |
7.04 |
6.95 |
2.31 |
2.32 |
2.38 |
0.88 |
B |
8.70 |
8.05 |
8.41 |
7.00 |
7.02 |
6.98 |
2.35 |
2.18 |
2.27 |
0.89 |
|
8.92 |
6.97 |
2.34 |
0.88 |
B平均值 |
8.39 |
7 |
2.27 |
0.89 |
注:S,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东边葡萄园;G,甘肃灰钙土;P,蓬莱中粮长城大果园基地
2.1 酚二磺酸比色法
(1) 方法原理:
土壤浸提液中的NO3--N在蒸干无水的条件能与酚二磺酸试剂作用,生成硝基酚二磺酸。此反应必须在无水条件下才能迅速完成,反应产物在酸性介质中无色,碱化后则为稳定的黄色溶液,黄色的深浅与NO3--N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可在400-425nm处比色测定。酚二磺酸法的灵敏度很高,可测出溶液中0.1mol·l-1NO3--N,测定范围为0.1-2 mg·l-1。
(2) 测定步骤:
将50.0g新鲜土样放在500ml锥形瓶中,加0.5 g硫酸钙和250ml水,加塞,用振荡机振荡10min后,将悬液的上部清液用干滤纸过滤,澄清的滤液用干燥洁净的瓶收集。
吸取清液25-50ml(含硝态氮20-150µg/ml)于蒸发皿中,加约0.05g碳酸钙,到达干燥时不应继续加热。冷却,迅速加人2ml酚二磺酸试剂,将皿旋转,使试剂接触到所有的燕干物。静止10min使充分作用后,加20ml水,用玻璃棒搅拌直到蒸干物全部溶解。冷却后缓缓加人1:1氨水,并不断搅拌,至溶液呈微碱性(溶液显黄色),且多加2ml,以保证氨水试剂过量。然后将溶液定量地移人容量瓶中,加水定容。在分光光度计上用光径1cm比色皿,在波长420nm处进行比色。以空白试验溶液为参比液,调节仪器零点。
工作曲线绘制:分别取10μg/ml硝态氮标准溶液0,1,2,5,10,15,20 ml于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与待测液相同操作,进行显色和比色,绘制成工作曲线。
W
N=(c*V*
ts)/m*K
2,
t
s=浸提液总体积(ml)、吸取浸提液体积(ml),式中:W
N—硝态氮含量,mg/kg;c—从工作曲线上查的显色液的硝态氮浓度,µg/ml;V-显色液体积,100ml;m—风干图样质量,g;K
2—由风干土样换算成烘干图样的水分换算系数。
2.2 0.01mol/l CaCl2浸提-紫外分光光度法
(1) 方法原理:
利用0.01mol/l CaCl2 溶液提取土壤样品中的NO3--N,浸出液中的NO3-在紫外分光光度计波长约210nm处,有较强的吸光度,而浸出液中的其他物质,除OH-、CO32-、HCO3-、NO2-、Fe3+和有机质等外,吸光度均很小。将浸出液加酸酸化,即可消除OH-、CO32-、HCO3-的干扰。NO2-一般含量极少,也较易消除,因此,用校正因数消除有机质等物质的干扰后,即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NO3--N的含量。
(2) 操作步骤
①土壤浸出液的制备
称取快速烘干的土样10.0g,放入200ml塑料瓶中,用溶液分配器加入50ml 0.01mol/L CaCL2溶液(V1)。用橡皮塞塞紧或盖好盖子,振荡30min,过滤,得到澄清滤液备测。
②浸出液中NO3--N的定量
用滴管吸取浸提液注入1ml光径的石英比色槽中,在210nm处约测吸光度,以0.01mol/L CaCL2溶液调节仪器零点。根据约测结果,确定浸出液应稀释的倍数,用0.01mol/L CaCL2溶液将浸出液准确稀释,使其吸光度在0.1-0.8。
吸取25.0ml待测液放在50ml三角瓶中,加1.00ml 10%H2SO4溶液,摇匀。用滴管将此液装入1cm光径的石英比色槽中,分别在210nm和275nm处测读吸光度即A210和A275。以酸化的浸提剂为参比溶液,调节仪器的零点。大批样品测定时,可先测完各液的A210值,再测 A275值,以减免逐次改变波长所产生的仪器误差。
校准曲线或回归方程:配制0mg/l、0.2mg/l、0.4mg/l、0.8mg/l、1.2mg/l、1.6mg/l、2.0mg/l的NO3--N标准系列溶液。各瓶中再加入2.00ml 10%H2SO4酸化,摇匀,在210nm处测读吸光度,以酸化的水(25.00ml水加1.00ml 10%H2SO4)调节仪器零点。绘制校准曲线或回归方程。
③结果计算
NO3-的吸光度(△A)=A210-A275×R;土壤NO3--N的质量分数ω(NO3--N)=ρ(N)×(V1/m) ×f
式中:ω(NO3--N),ρ(N)为从校准曲线或回归方程求得的测定液中NO3--N的质量浓度,mg/l;V1为浸提液体积,ml;m为烘干或风干土样质量,g(新鲜样品应扣除水分);f为浸出液稀释倍数(若不稀释f=1)。
④备注:
不同地区土壤的R值略有差异,各实验室在开展服务前应按照以下方法确定R值。
首先,在某一地区选取代表性土壤样品20个(包括不同土壤质地、不同肥力水平的土样,最好选用有田间试验的土壤),预先测定出各样品中的NO3--N含量,可采用常规方法(如经典的酚二磺酸吸光光度法)或仪器方法(如连续流动分析法)等测定或送到省级以上实验室测定。其次,做一条不同NO3--N浓度的工作曲线,在210nm处测定。根据此曲线可求出上述20个样品的A210′值。然后,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上述20个样品在210nm和275nm的吸光度,得到A210和A275,并根据公式R=(A210- A210′)/ A275,最后求出R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