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8924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葡萄不同品种(系)抗霜霉病试验 [2017/10/21 20:30:37] 来源: 作者:Admin

兰州综合试验站

杨瑞 张坤 郝燕 王玉安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的重要病害,遍及世界各葡萄产区,是影响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真菌性病害之一。以危害幼叶、嫩梢、花序、幼果等幼嫩组织为主,严重时导致叶片干枯早落,使果实质量下降,产量骤减,甚至绝产。葡萄霜霉病也是甘肃地区危害葡萄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因此,对葡萄品种进行霜霉病抗性试验研究,明确该地区葡萄霜霉病发病情况,及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感病情况,为霜霉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6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葡萄资源圃和选种圃进行,测定品种有:红地球、红双味、6-12、瑞必尔、美红,及葡萄杂交优株: 06-28-26H6-203H6-62H6-205JH-2JS-192JS-142JH-162Rh-337


  1.2 试验方法


  (1)病情调查


  20167-9月于,葡萄霜霉病发病高峰期,采样测定不同葡萄品种(系)对霜霉病的感病性。按叶片感病面积采用6 级记载法, 即0 : 叶片未发病; 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 5.0%以下;2 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5.1%25%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25.1%50%4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50.1%75%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 75%以上。品种反应型按照国际植物种质委员会(IBPGR) 的分类标准,将其分为5级,即:免疫(I):病情指数为 0;高抗(HR):病情指数为 0.15.0;抗病(R):病情指数为5.125.0;感病(S):病情指数为25.150.0;高感( 01):病情指数为50.0以上。


  (2)不同品种(系)大田发病情况调查


  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葡萄资源圃和选种圃,于2016815日在葡萄霜霉病发病的高发期,对参试的14个葡萄品种(系)的霜霉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每个品种(系)选取20个新梢,每个新梢选取位置相同的10个叶片,按照病叶面积6级记载法,自上而下调查病叶率,并计算病情指数。


  (3)不同品种(系)室内离体叶片接种试验


  孢子囊悬浮液的配置:对已经培养好的供试菌株,用毛笔轻轻刷下新的孢子囊,配置成8×105/ml孢子囊悬浮液备用。7 2 0 日采集供试品种(系)大小和叶龄比较一致,且为新梢先端第4-6节位健康的叶片,将叶片冲洗干净,用猴头喷雾器在叶片背面均匀喷洒霜霉菌孢子囊悬浮液,置于垫有2层用无离子水浸透的消毒滤纸的长方形磁盘中,叶背向上,重复3次;然后置于人工气候箱内(22.5)光照培养,并注意保持湿度,接种48h后,每天观察一次,记录各供试品种(系)的发病情况,用接种后第7天的调查数据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1.3 统计分析项目


  发病率%=(调查叶中发病叶片数/调查总叶数)×100%病情指数=(该级病叶数×该级代表数值)/(调查叶片数×发病最高级的代表数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系)在田间霜霉病发病调查


  按照葡萄品种对霜霉病反应性分级标准,将其分为3类,抗病、感病和高感。由表1可知,通过田间调查,参试品种间在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抗病的品种(系)有:红双味、美红、06-28-26JH-2JS-192,其余均表现为感病。




  2.2 不同品种(系)室内霜霉病抗性测定



  由表2可知,室内离体叶片测定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系)间霜霉病的抗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红双味和美红,表现为感病的品种(系)为红地球、瑞必尔、6-1206-28-26H6-62JH-2JS-192Rh-337,高感优株为H6-203H6-205JS-142JH-162。不同品种(系)间发病时间也有差异,H6-62接种后4天开始发病,06-28-26 Rh-337接种后5天开始发病,其余各品种(系)均在接种后3天开始发病。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室内接种试验和大田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在一些品种(系)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06-28-26JS-192在室内接种试验表现为抗病,但在田间调查表现为感病;H6-203H6-205JS-142JH-162在室内接种培养后表现为感病,在田间调查表现为高感。由此可见,霜霉病以室内接种鉴定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大田调查,分析原因主要是室内接种后的叶片一直培养在有利于霜霉病发生的恒温、高湿优越条件下,为霜霉病的发生和蔓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大田自然条件下进行霜霉病发病鉴定,影响因素较多,如气候条件、通风透光情况不同、植株生长状况、距离发病中心远近不同等都会对发病情况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病害发生的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