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8960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葡萄灰霉病综合防控技术 [2015/11/18 20:37:38] 来源: 作者:Admin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王忠跃 孔繁芳

 

  灰霉病是世界葡萄的重要病害,发生普遍,也是每年必须防控的病害之一。在我国葡萄主要产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葡萄灰霉病开始严重为害,但年份之间发生危害有差异;根据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研究室及各综合试验站的监测,近年来随着我国葡萄栽培面积的扩大而日益严重,尤其是在降水量大、气温低的地区和年份发病严重,引起果穗腐烂,每年因灰霉病造成的葡萄产后损失依然高达20%30%左右。该病不仅在葡萄生长季节发生,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而且也是贮藏期重要的病害,造成果实的腐烂,影响葡萄的贮藏、运输、销售和加工。对于酿酒葡萄,除了影响产量,还影响葡萄酒的品质:由于灰霉病菌的侵染,造成葡萄中营养成分的变化,用混杂或含有灰霉病病果的葡萄酿造的葡萄酒,有怪味或味道欠佳,并容易被氧化和被细菌感染,不易存放。

 

  根据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研究室“十二五”期间对葡萄灰霉病发生情况、抗药性、防控措施等进行的监测及世界上的研究进展,梳理形成了灰霉病综合防控技术资料,在本团队示范园进行了试验和示范,提供给大家参考。

 

  1 症状

 

  葡萄灰霉病主要侵害花穗和果实,有时也侵害叶片、新梢、穗轴和果梗。花穗受害,多在开花前和花期发病,受害初期,花序似被热水烫状,呈暗褐色,组织软腐,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受害花序表面密生灰色霉层,严重时被害花序萎蔫干枯,幼果极易脱落。果梗和穗轴受害,初期病斑小,褐色,逐渐扩展,后变为黑褐色,引起果穗和果粒干枯脱落,有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的块状菌核。果实受害,多从转色期开始发病,初形成直径23mm的圆形稍凹陷病斑,很快扩展至全果,造成果粒腐烂,并迅速蔓延,引起全穗腐烂,上布满鼠灰色霉层,并可形成黑色菌核。叶片受害比较少见,但连续阴雨或潮湿的条件下也能发生:多从叶片边缘和受伤的部位开始发病,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形成轮纹状不规则大斑,其上生有鼠灰色霉层,天气干燥时,病组织干枯,易破裂。

 

  2 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气温偏低和高湿的气候条件均有利于葡萄灰霉病的发生和流行。该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023℃,最适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在春季多雨,气温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5%的年份均易流行。葡萄开花期和坐果期如果遇到气温偏低、多雨、潮湿的条件,病害发生或侵染严重。

 

  (2)伤口 伤口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如暴风雨、害虫、冰雹、修剪、鸟害等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害发生,可诱发病害流行。易裂果、果穗大且紧的葡萄品种,果实着色后的膨大期,果粒相互挤压造成伤口,易导致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栽培管理 果园的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易造成病害流行。如枝蔓过多,引起通风不良,湿度大,发病重;园内排水不良,引起高湿,病害发生重;

 

  3 防控建议

 

  葡萄灰霉病的最有效防控方式是药剂防治,如下:

 

  (1)非套袋栽培的葡萄在葡萄花序分离期、谢花后期至坐果期、封穗前、转色后及果实采收前20d进行防治,具体用药次数及用药种类要根据葡萄园的的具体情况而定(品种、气象条件,用药历史等)。

 

  (2)套袋栽培的葡萄早套袋(谢花后25天左右套袋),套袋前使用2次药剂:谢花后,50%保倍福美双1500倍液+50%腐霉利8 0 0 倍液; 套袋前一周,42%代森锰锌SC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晚套袋( 谢花后4 0 - 6 0 天套袋),套袋前使用3次药剂:谢花后,50%保倍福美双1500倍液+50%腐霉利800倍液;果粒第一次膨大期,42%代森锰锌SC800倍液+40%嘧霉胺1000倍液;套袋前一周,42%代森锰锌SC 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

 

  套袋前2-3天,使用药剂处理果穗(刷果穗或喷果穗):50%保倍2000倍液+22%抑霉唑1500倍液,药液干后尽快套袋(也可以在3天内套袋)。

 

  套袋后以铜制剂为主(如波尔多液,10-15天左右1次;雨水较多,7-81次)。

 

  注:葡萄灰霉病,最重要的是防控时间的把握,且根据气象条件和品种的抗病性适当增减药剂使用的次数。还要注意药剂的轮换、搭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