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9166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赤霞珠葡萄果实成熟期摘叶试验 [2015/10/2 12:38:38] 来源: 作者:Admin


马小河 王敏 任瑞 赵旗峰 王恢

 

  在酿酒葡萄栽培管理过程中,光照是影响葡萄品质的重要因素。在葡萄果实成熟期增加光照,可促进果粒着色,增加酚类物质积累,降低酸度,为高品质葡萄酒的酿造提供优质的原料。

 

  摘叶处理是在葡萄浆果完成转色后摘除果穗周围叶片,让果实暴露在阳光下照射,以达到促进果实着色,增加果实花色苷、单宁等物质的合成与积累,进而影响酿造葡萄酒的色泽与风味。太谷综合试验站2014年在怡园酒庄基地开展了赤霞珠葡萄果实成熟期摘叶栽培试验,研究摘叶栽培处理对葡萄和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为酿酒葡萄生长后期栽培管理模式的改善提供借鉴与参考,提升本区域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的品质。

 

  1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为山西省太谷县怡园酒庄赤霞珠葡萄基地。试材为15年生赤霞珠,扇形篱架,株行距为1m×2.5m,长势中庸,肥水条件良好,生长季节控肥控水,亩产控制在600kg左右。

 

  本试验选取试验地块中相邻3行葡萄进行摘叶试验,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各1行,处理1摘叶时间为815日,处理2摘叶时间为825日,剩余1行不摘叶作为对照(处理3)。葡萄采收后(1010日)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pH值、总糖、总酸、多酚含量、原花色素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

 

  试验中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分别由折光仪、pH计直接测量,总糖测定采用斐林试剂测定还原糖法,总酸测定采用NaOH滴定法,总酚含量测定采用福林肖卡法,原花色素含量测定采用正丁醇-盐酸法。

 

  2 结果与分析

 

 

 

  摘叶处理的赤霞珠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比对照没有明显增加,均达到或接近22%(表1)。2个不同时间点摘叶处理及对照果实总糖含量差异不显著。处理1果实总酸含量相比处理2与对照显著降低,为0.59%。摘叶处理1果实pH值相比对照显著增大,处理2与对照果实pH值差异不显著。试验中赤霞珠葡萄所测得总酚含量在15.84-16.35mg/g之间,不同摘叶处理果实总酚含量相比对照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摘叶处理果实原花色素含量相比对照显著增加,但2个摘叶处理间比较原花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与9月份阴雨天就多有关)。

 

  3 小结

 

  在酿酒葡萄完全转色后,对赤霞珠葡萄进行摘叶处理栽培,有利于果实糖份转化,降低酸度,增加果实总酚含量、原花色素含量,提高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在本区域酿酒葡萄栽培管理过程中,应加大摘叶处理的栽培管理模式的推广。

 

  本试验中,采收前55天摘叶处理(处理1)与采收前45天进行摘叶处理(处理2)的赤霞珠果实相比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总酚含量和原花色素含量均变化不大,而果实pH值、总酸含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相比较,果实原花色素含量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在本区域生产应用中,酿酒葡萄完全转色后,对果实周围进行摘叶处理的时间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