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
刘晓
陈建
四川藏区酿酒葡萄产业发展起步于2002年前后,产业起步的标志是阿坝州小金县老营乡下马厂村的酿酒葡萄第一批种苗的定植和500余亩种植加工基地的建立。随后,在省委省政府的积极号召下,在州县两级地方政府部门的努力推动下,阿坝和甘孜两个州酿酒葡萄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和壮大,目前,整个四川藏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5万亩,涉及的基地县包括小金、金川、茂县、理县、丹巴、得荣、乡城等近10个,酿酒葡萄已成为各基地县部分农牧民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同时也已成为了部分农牧混合区的支柱性产业,因此,该产业能否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对提高藏区农牧民收入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安康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10年来,笔者一直参与和关注四川藏区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多次赴产区基地县开展调研、考察和培训活动,对酿酒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经过深思熟虑,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产生抛砖引玉和集思广益的效果,并对藏区酿酒葡萄产业下一步健康与长远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 发挥自身生态优势,打造藏区特色葡萄酒产业
阿坝和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其中的农牧混合区多为高山峡谷,区内大部分酿酒葡萄基地位于海拔从1200-2600米范围内的二半山缓坡地带,拥有类似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区典型气候特征,气候条件与我国山东等省区类似,但却不需要在秋季采取埋土措施防寒防冻。二半山地带地势倾斜,光照充足,土壤质地相对肥沃,多为冲积层,含有大量卵石和未风化碎石,矿物质含量较为丰富,是酿酒葡萄的理想种植地。
与国内其它酿酒葡萄基地相比较,本区域最大的问题是地势复杂,酿酒葡萄种植基地零星分散,难以成片大规模种植开发,因此,需要在产业发展思路上认真谋划,不可能以量产规模为优势,而需要从质量上寻求突破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葡萄酒产业。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阿坝和甘孜藏区位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带,人口分布稀疏,少有厂矿等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由此生态环境良好,空气十分干净;本区酿酒葡萄基地不需要埋土防寒,避免了冬春季管理期间对树体的伤害,因此树体健康;而充足的阳光,冷凉的气候,较大的昼夜温差,又非常有利于营养物质,特别是风味物质和次生代谢物的积累,因此相同管理水平下,酒葡萄的品质和株产量普遍较国内其它产区高。综上所述,利用本区生态优势,开发出拥有独特风味的葡萄酒特色产品,是提升本产区国内地位和产品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与国内其它酿酒葡萄产区相比,四川藏区地域辽阔,地势复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点,小产区之间相距遥远,南北产地县之间相距超过1000公里,但各小产区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多处于旅游环线附近,北有九寨沟旅游环线,南有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因此,实施“小酒庄,大产业”战略,将酿酒葡萄产业与旅游业结合,培育和发展藏区特色酒庄产业为旅游经济服务是一个必然趋势。
2 做好产区基地规划,提高建设水平和生产能力
近些年来,笔者注意到四川藏区酿酒葡萄基地存在一些规划建设方面问题,并给酿酒葡萄生产带来了非常明显的损失。区内酿酒葡萄基地大多分布在高山峡谷二半山地带,因此坡地上面的水源、朝向、道路以及护坡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而且需要规划建设好,否则将后患无穷。
阿坝和甘孜州大部分酿酒葡萄基地县年降雨量为300-700mm,主要降雨集中在6-9月,其余时间段气候干燥,峡谷风大,蒸发量高,南部半干热河谷地区的年蒸发量甚至是降雨量的5-6倍,对酿酒葡萄的生长发育威胁非常大。因此,建立酿酒葡萄基地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水源和灌溉问题,如果没有水源和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发展酿酒葡萄基地将难以成功。本区域曾经流行过一种观点,认为区内雨水多,自然降雨就可以保证苗木存活,但生产实践证明这个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而且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一般来说,坡地朝向以朝南的阳坡建立酿酒葡萄基地为好,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充足的光照时间,但是,无论朝向如何,以地势开阔为要,只有地势开阔的缓坡地带,才能够保证光照相对充足,土层相对肥沃,同时也有利于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以人为本,创造好的生产和劳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促进小型机械化操作,是基地建设成功的关键。笔者注意到,一些失败的酿酒葡萄基地大多建立在陡峭的坡地上,土地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肥水流失严重,对人性的不尊重,必然带来生产效率的低下,最终必然走向衰亡。
规划建立酿酒葡萄基地时,要注意对土壤性质、结构的调查和筛选。本区域高山峡谷地貌主要经由印度板块和东亚大陆板块挤压隆起而形成,土层质地大多由冰川期形成的冲积土和后期岩石风化土壤而构成,土壤中多含卵石和后期山体垮塌形成的碎石,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夜间保温效果好,是酿酒葡萄种植园理想的选择地。因此,规划建设酿酒葡萄基地时,应尽量选择在这种类型的土壤上建园,这对于今后保证酿酒葡萄品质十分关键。笔者注意到,一些酿酒葡萄园选择建在谷底河边,以及一些沙壤土上,酒葡萄品质明显较差,酿出的酒轻薄味淡,没有骨感和质地。
综上所述,选择在水源充足、坡度平缓、土壤多含卵石和碎石的土壤区块上规划建立基地,并且将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和交通设施建设好,才能保证酿酒葡萄种植成功和品质有保证,这也是产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3 引进特色品种, 落实品种区划,培育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过去的10余年时间里,本区域引进和种植发展的酿酒葡萄品种主要包括赤霞珠、梅鹿辄、蛇龙珠、霞多丽等,这些品种为本区酿酒葡萄产业前期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目前各酒庄和企业主要的生产原料。但是,从目前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有的品种没有经过区试就大规模推广,经过3-4年的培育,结果发现产量太低,没有种植价值,给农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如前些年大量种植的蛇龙珠;其次是品种显得比较单一,赤霞珠种植比例太高,从国内横向比较看显示不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本区域具有十分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没有严寒、盐碱、干旱、涝害等自然障碍和不利因素,因此在品种选择上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今后需要放开视野,从国内外市场竞争和发展上把握趋势,引进一批酿酒葡萄的新品种、新株系开展试验性种植和区试,为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品种更新换代提供科学依据,奠定更为坚实的理论和物质基础。
本区域地势复杂,垂直高差十分明显,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因此即使同一个品种,在距离很近的不同地带,有效积温、气候灾害等都会发生明显的差异。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本区域气候自然灾害主要有夏季的冰雹和秋季的早霜(雪)。以秋季早霜(雪)为例,10月中旬在酿酒葡萄采收之前如果出现雪灾,叶片受冻后将大面积焦枯,导致果实成熟度不够并最终影响葡萄酒品质。雪线出现的时间、位置与海拔高低紧密相关,因此在酿酒葡萄种植区划时要进行实地考察,确定合适的种植高度范围,避免因霜雪灾害而影响葡萄成熟度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本区域如果海拔超过2500米,发生早霜(雪)灾害的几率就会很高,在这个高度范围内种植晚熟的赤霞珠,风险就会比较大。
简而言之,认真开展品种区试,实地调查了解雪线高度范围,是规划种植酿酒葡萄,确保葡萄酒品质不可忽视的过程,缺乏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就规模性地推广种植一些酿酒葡萄品种,将很可能给农户及产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4 培育技术骨干, 提高栽培水平,促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以及原本就属于酿酒葡萄新发展种植区的原因,四川藏区酿酒葡萄基地技术力量相对较为薄弱,技术服务水平难以满足产区日益增长的需要。
因此,本区域目前最迫切的是人才队伍的培养,人员的相对稳定,以及相关技术骨干网络和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和形成。有鉴于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专家-技术骨干-示范基地三结合的方式,逐步在各基地县培养一批年轻技术骨干,建立起技术交流合作与服务网络,使产区内所有技术问题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从栽培管理和种植技术方面情况来看,本产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苗木感病毒,树体易提早衰弱。本产区种苗大多源自我国北方地区,均不是筛选过的脱毒苗木,因此苗木感病现象比较普遍。据笔者调查及委托鉴定结果,主要的病毒病包括卷叶病毒、沙地葡萄茎痘病毒、葡萄A病毒等。感病种苗定植以后,树体生长缓慢,并且逐年衰弱,叶片在秋季转为红色或深红色,或者呈现为畸形;果实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品质较差,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较正常苗木低2个百分点左右,品质偏酸,难以酿造优质葡萄酒。在冷凉地区,葡萄病毒病发展速度较快,对产区威胁较大,须引起高度重视。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在建立新基地和繁育苗木时,需要对母株进行田间考察鉴定,筛选树体健壮、挂果较多、果实品质较好的植株作为母株繁苗,这样下一代苗木质量相对较好,感病几率较低。在做好母株优选基础上,通过建立区域性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葡萄种苗病毒病问题。
(2)架型比较混乱,枝蔓管理不规范。本产区酿酒葡萄架型主要有单篱架、单十字V型架2种,从实际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架型均显得十分不规范、不合理,有的横担缺失,枝蔓如同“编辫子”一样绑扎在钢丝上;有的横担位置过低,挂果部位距离地面太近,或者枝蔓随意搭在钢丝上,严重限制了本区域气候、光照等方面优势,并使得病虫害防治十分困难。从本区域不需要下架埋土越冬的优势出发,我们认为完全不必照搬我国北方传统酿酒葡萄产区的模式和方法搭架,而应该在架型设计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根据产区实际,建议在行距1.6-1.7m的葡萄园采用单干双臂树形和双十字V型架栽培方法,上下横担长度统一为40cm,使结果枝蔓分隔为整齐的两排,同时,在两边钢丝上严格控制枝蔓间距为15cm左右,并用扎丝固定,确保枝蔓不相互缠绕,通风透光良好;在地势平坦、行距较宽,或者需要种植间作物的酿酒葡萄园,可以考虑采用高主干整形方法与“一字型”、“厂字型”等平棚架型,这样可以空出更多土地用于种植间作物,改善树体幼龄期葡萄园收益状况,促进广大种植户的增收。
(3)产量普遍较高,部分品种成熟度不够。常言道:葡萄酒是“七分种植,三分酿造”,“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说明酒葡萄的品质对酿造葡萄酒是多么的重要。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大多数葡萄园都没有疏花疏果和控产栽培的理念,葡萄树能挂多少就挂多少,至于果实品质如何到采收时再说。这种管理方法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亩产量超过2500kg,糖度达不到23%的最低要求,给后续的收购和酿造过程带来较多的问题和矛盾。笔者曾经在一个葡萄园调查时,注意到10月下旬正常的采收期已到,而80%以上的赤霞珠果实穗梗还没有木质化,尽管糖度刚好满足要求,但风味物质较少,果香味偏淡,说明成熟度还是不够,这样的原料也不可能酿造出优质的葡萄酒。因此,葡萄园管理必须根据树势、管理水平等确定一定的留果量,严格进行控产,多余的果穗必须疏除,这样才可能确保采收期果实的充分成熟,也才能够避免大小年的出现,使葡萄园能够持续提供酿酒原料,保证产业链稳定,产业健康发展。
(4)真菌性病害频发多发,部分产区损失严重。尽管本产区有多种真菌性病害的发生,但从实际调查掌握的情况看,白粉病是最常见、最易爆发侵染的病害,在部分产区甚至造成了绝收、毁园的境况,因此,该病害已上升为本产区第一需要认真预防的病害种类。分析白粉病爆发的原因,首先是产区整个生长季节的气候都比较适宜其循环侵染,凉爽的气温,绵绵细雨,潮湿的空气,多变和频繁的山谷风,以及少有的暴雨天气,这些都是白粉病爆发和危害的适宜条件;此外,葡萄园不良的栽培习惯和架型,相对薄弱的植保技术,进一步加重了该病害的发生。针对上述问题,各产区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掌握病害流行规律,认真制定白粉病防治计划和相关技术规程,按照病虫害规范化防治的现代理念进行预防和防治,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技术培训,建立稳定可靠的技术骨干队伍,切实解决产区存在的各种栽培与植保技术问题,才可能提升产区整体技术水平,确保产业链生产各个环节不脱节、不掉链,区内酿酒葡萄产业也才可能健康向前发展。
5 创新发展思路, 深挖本地潜力,开拓酿酒葡萄产业新局面
四川藏区酿酒葡萄产业走过了不平凡的10余年时间,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形成了几个国内知名的、并具备一定实力的葡萄酒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在产业开发、技术创新、带动农户发展基地、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作用。但是,随着种植基地的不断扩大,酒葡萄原料供应的不断增加,企业收购和加工原料的能力将越来越难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满足广大农牧民对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要求。因此,区内相关部门需要改变发展思路,深挖产区潜能,积极引导部分农户进人加工和销售环节,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该引导和鼓励一三产业相结合,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增加产区农户收入,使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针对上述想法和思路,建议今后开展以下工作:
(1)支持相关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稳固自身拥有的传统基地,促进农户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原有企业需要继续发挥龙头作用,这样才可能稳定基本格局,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需要在基地建设,种植技术等方面给予农户更多支持与帮助,在原料收购方面则应将更多实惠倾斜给农户,这样才可能建立和谐关系,创造双赢局面;
(2)扶持部分产区农户建立小型酒庄,积极消化吸收企业难以收购的葡萄原料,形成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在一些没有加工企业的基地县,可以积极引导部分有实力的农户或者外来资本成立合作社,进入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样可以起到互补作用,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加工产业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较多农户的收入水平;
(3)在旅游环线附近,可以引导和扶持农户建立小型酒庄和休闲农庄,促进酿酒葡萄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这样可以显著提升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空间,拓宽当地农户的就业机会和创收途径;
(4) 开放部分原料市场,引进拍卖与竞购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到酿酒葡萄原料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仅四川盆地内就有众多葡萄酒爱好者和休闲农庄业主对藏区酿酒葡萄原料情有独钟,潜在的需求量很大。作为生鲜农产品,完全可以放开部分市场,推行拍卖机制,做到优质优价,消化吸收更多的葡萄原料,积极应对和适应产区种植基地扩大和产量增长的趋势,使更多的消费者受益,更多的种植户收入也得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