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综合试验站
吕中伟
绿盲蝽又名花叶虫,属半翅目,有蜷科。寄主植物多,可危害果树、蔬菜、棉花、苜蓿等多类作物,是棉花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绿盲蝽在葡萄上的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葡萄上的重要害虫之一。
夏黑葡萄在河南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大,为此,2013-2014年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豫东试验站核心示范园(北纬35º0’,东经113º42’),调查绿盲蝽在夏黑葡萄上的种群动态及转移规律,选取2012年危害比较严重的2行夏黑葡萄树,用做好的大纱网罩住,以防止绿盲蝽向周边葡萄树逃逸。在2行夏黑葡萄树中间间作棉花和苜蓿(4月24日种植),并在2行葡萄树的一段种植留种胡萝卜。网罩内不施用任何农药,自2013年4月初至7月底每周调查葡萄、棉花、苜蓿和胡萝卜上绿盲蝽若虫和成虫数量。
1 绿盲蝽越冬卵在夏黑葡萄树上的越冬部位
2013年4月7日调查发现,在夏黑葡萄树的小枝剪口和冬芽上均有绿盲蝽越冬卵,但主要集中在葡萄树的冬芽上。调查时部分卵已经孵化或处于正在孵化的过程中。在有些夏黑葡萄树的一个冬芽上竟然发现多于30粒的绿盲蝽越冬卵。
2 绿盲蝽在夏黑葡萄树上的种群动态及寄主转移规律
(1)绿盲蝽在夏黑葡萄树上的种群动态
从2013年4月到7月底,调查结果表明,4月初到5月初,是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期,也是绿盲蝽若虫的盛发期。5月3日,在葡萄树上开始发现绿盲蝽的第1代成虫。5月13日在葡萄树上危害的绿盲蝽数量很少,虫口密度低于1头/棵(平均值±标准差:0.39±0.76,下同。),一直到6月13日的虫口密度也是低于1头/棵(0.65±0.71),6 月2 5 日开始,
在葡萄树上危害的绿盲蝽成虫渐多, 7 月初达到高峰,7月底又开始下降。6月25日,
在葡萄树上主要是绿盲蝽成虫危害,虫口密度达到1头/棵(1.03±0.95);7月1日,在葡萄上危害的绿盲蝽成虫的虫口密度达到3头/棵(3.06±2.11);7月31日,葡萄树上绿盲蝽成虫虫口密度低于1头/棵(0.90±1.08)。
(2)绿盲蝽的寄主转移规律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绿盲蝽越冬卵在4月初的春雨后,开始从葡萄树的冬芽和小枝剪口上分批次孵化发育,主要危害嫩芽、嫩叶。4月下旬到5月初,绿盲蝽若虫盛发,转移到鲜嫩的葡萄花上危害,以较大龄若虫居多。5月6日和5月10日的调查发现,绿盲蝽低龄若虫多在葡萄新发出的嫩芽和嫩叶上危害,这可能是另一批的越冬卵随着新的冬芽的萌发而孵化出来的。所以,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和葡萄树的发育可能是同步的,也就是说,绿盲蝽越冬卵可能是随着葡萄树冬芽的相继萌发而逐渐孵化的。
5月13日调查时,在葡萄树上几乎很难找到绿盲蝽若虫,这时由越冬卵发育来的绿盲蝽若虫大部分已经发育为成虫,开始向开花的胡萝卜花上转移,也有少许在间作的棉花和苜蓿的嫩叶和嫩尖上危害,但只能见到危害状,几乎发现不了绿盲蝽。6月25日调查发现,有的胡萝卜花上可以见到多达10只绿盲蝽成虫,虫口密度达到3头/朵(3.03±2.65)。从6月底开始,胡萝卜花渐渐败落,7月初绿盲蝽成虫又开始向葡萄树及其间作的棉花上转移,主要危害葡萄树新长出的嫩叶、嫩尖及其果实和棉花的嫩尖、嫩叶及其花苞。另外,有零星绿盲蝽向苜蓿上转移,但也只是见到一些危害状,看不见绿盲蝽。6月底到7月底,在夏黑葡萄上和棉花上均发现了绿盲蝽成虫,在棉花上的虫口密度一直很低,如7月24日在棉花上的虫口密度低于1头/棵(0.47±0.82),而7月1日在葡萄上危害的绿盲蝽成虫的虫口密度达到3头/棵(3.06±2.11)。
因此,知道绿盲蝽在夏黑葡萄上的越冬部位、种群动态及寄主转移规律,可以为开展葡萄上越冬虫源的综合治理及化学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另外在防治中值得重视的是,由于成虫善飞,绿盲蝽一旦扩散就给防治增加了难度,从而出现只见危害状,不见绿盲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