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综合试验站
王晓玥 任建成 戚元勇 彭义杰 张国军
内比奥罗(Ne b b i o l o )原产于意大利西北部的皮埃蒙特(Piemonte)产区,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葡萄品种,也是意大利最好的酿酒葡萄品种,常被称为雾葡萄。用其酿制的葡萄酒,颜色深黑(深于赤霞珠),香味丰富浓郁,常带有一点辛辣、烟熏和巧克力的香气,口感浓烈,单宁极高,酸度极强,耐久存。以其酿造的雾酒,不仅是意大利最好的红葡萄酒,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在我体系首席科学家的安排下,北京综合试验站引种了内比奥罗葡萄,本年度在该品种果实成熟的中后期对品质性状进行了监测,现总结如下,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内比奥罗苗木为嫁接苗,砧木为贝达,于2013年春季定植,株行距为1×3m,采用篱架栽培,配合倾斜主干水平龙蔓形整形。苗木定植5株,2013年生长季节里留1根新梢直立引缚,立秋后于第四道铅丝处摘心,副梢均留2-3叶摘心,枝条成熟良好,常规病虫害防治和埋土越冬。2014年春季萌芽后,主蔓上各节位的芽眼萌发后大多有果穗,每新梢留1穗果,6月中旬至果实采收采用避雨栽培,新梢间密度约为20cm左右,果实转色后开始套网袋防鸟。
取样与测定:于2014年9月18日开始采样,每周采样一次,每次随机选取两穗果实,留一半果实测定酚类物质。采回的样品用纱布包裹,挤碎后过滤出汁,随即用手持折光仪测量Brix(°),用DELTA 320 pH计测量pH值,用0.1N的NaOH溶液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可滴定酸含量以酒石酸计,每个样品重复3次。
2 结果与分析
在内比奥罗果实成熟并采样监测的6周时间里,Brix由20%增加到23%,不过前面四周一直围绕在20%上下,10月16日和24日分别有明显升高;表明本年度其在北京地区的真正成熟期应接近于10月下旬。在最后采样的10月24日,于上周相比较,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提高了1.9度(如图1),表明其糖分还在进一步转化和积累。
可滴定酸含量在前三周由6.9g/L降到了5.8g/L,之后的三周一直围绕在6.0 g/L左右(图2)。pH值由3.73升到4.01,到10月9日时pH已经达到4.0,之后的两周变化不大(图3)。表明本年度该品种果实的酸含量在进入10月即基本稳定,直至10月底。
3 结论与讨论
内比奥罗以其葡萄果实色泽深、单宁和酸含量高并且香味丰富浓郁而著称,是酿造陈酿型干红葡萄酒的良种。世界各地的葡萄种植者都在尝试种植内比奥罗,但常因表现不出该品种特有的芳香而告终。事实上,内比奥罗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它只在意大利的巴罗洛和巴巴莱斯科产区内的塔纳罗(Tanaro)河右岸的阿尔巴(Alba)北部和南部的石灰岩土壤上才有最出色的表现,在这里,内比奥罗能呈现出最复杂的香气和极浓郁的风味,这些香气和风味恰好与其较高的酸度和丰富的单宁相平衡。在引种的世界各地,内比奥罗在美国的俄勒冈州、华盛顿州以及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国王谷(King Valley)表现出较大的潜力;在阿根廷,内比奥罗的种植面 积 达 几 百 公顷,主要分布在圣胡安河(San Juan)省。
对葡萄而言,单从气温方面来讲,本年度北京地区属于极好的年份,秋季慢长,冷空气比较温和。大多数年份的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前后,常常有强降温至葡萄叶片干枯在树上,绝大多数品种在北京地区无法看到真正的秋叶颜色。我们引种内比奥罗,结果的第一年数据显示,该品种在北京平原地区,9月中下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能达到20%左右,但进一步积累需要较长时间,到10月24日能上升到23%。这可能与品种特性有关,也可能与本年度北京平原地区秋后日照不好有关(雾霾天气较多)。与另外一个晚熟葡萄品种赤霞珠相比(本年度在平谷园区监测,因地块、定植年份不一没有直接比较数据),内比奥罗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赤霞珠更高些(同样采用避雨栽培,数据未列出)。
就酸含量而言,可滴定酸(以酒石酸计)含量与pH值反应的情况不完全一致,从变化趋势而言,二者是一致的,即在10月上旬,其果实的酸含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可滴定酸(以酒石酸计)含量数值处在6g/L左右,也属于正常,而pH值达到4.0左右,显然有些偏高。是否该品种的酸组分比例与其它品种差别较大还不清楚,从pH值来看,该品种在北京平原地区没能表现出高酸含量的特性。与同期的赤霞珠相比,其酸含量也偏低(数据未列出)。
结论或推论:
(1)综合糖酸含量变化 ,本年度内比奥罗的果实成熟期在10上中旬,想出高质的酒则采收期应在10月下旬;
(2)本年度内比奥罗的果实含酸量没能表现出高酸特性。
第一年结果的数据无法评价一个品种的全面表现,单宁含量还没有测定出来。此外,也需要酿出葡萄酒来作更进一步的评价,接下来的几年里继续评价吧!
初浅的果实特性评价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