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防控岗位
张振 曹梦佳 黄健全 王心丽 王琦
近年来 ,绿盲蝽Apolyguslucorum(Meyer-Dur)对葡萄的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天津武清地区葡萄上的重要害虫。绿盲蝽成、若虫均刺吸危害葡萄嫩叶、嫩芽和幼果,影响葡萄的生长发育,给果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绿盲蝽以卵越冬,对其越冬场所的研究有过一些报道,但绿盲蝽在葡萄不同品种上越冬卵量有无差异尚无报道。我们对两个葡萄品种,以及同一品种葡萄树的不同部位进行了卵量的调查和比较,目的是对绿盲蝽越冬卵场所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有效防控葡萄上绿盲蝽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块
调查地点:天津农科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内,选择2个葡萄园,分别记为北园、南园。北园面积32亩,主栽品种玫瑰香地块为51m2,株距1m,行距3m,树龄3年。北园南侧种植了两排枣树,株距1m,行距3m,树龄7年。近年来由于枣树管理粗放,导致北园绿盲蝽发生严重。南园面积27亩,主栽品种巨玫瑰地块为75m2,株距1m,行距3m,树龄2年。南园周边无其他果树。
1.2 调查方法
于2014年4月15~20日进行绿盲蝽越冬卵的调查。在北园(玫瑰香品种地块)和南园(巨玫瑰品种地块)按照对角线取样法各选定5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定4棵树,从每棵树上,在距地面0.5-1.5m处,随机取6个葡萄芽鳞,以及6块10cm×2cm的老裂皮,共计调查120个芽鳞和120块老裂皮。分别装袋编号,带回实验室做镜检。镜检与数量统计:将当日采回的样品,分别放在白纸上,置于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每个样本的卵粒数。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绿盲蝽越冬卵形态
越冬卵半透明,形似香蕉,长1.5mm,宽0.25mm,端部钝圆,中部弯曲。卵盖中央凹陷,其边缘无附属物,卵下部较细,初产时为白色,后逐渐变为淡黄色。(附图1)
2.2 越冬卵场所
绿盲蝽多在带有棕色毛状物的葡萄芽鳞上产卵,产过卵的葡萄芽鳞顶端较松弛,细看会发现有晶莹发亮的黄色物质,轻轻拨开棕色毛状物,可见绿盲蝽的卵。通常一个芽鳞上有6-8粒卵,整齐排列为一行,卵粒相互独立。另一些卵产在葡萄老裂皮上,一般是贴着老裂皮排列,卵相互独立。
2.3 越冬卵在不同葡萄品种和部位上的分布
关于产卵部位,玫瑰香上发现的卵全部在芽鳞处,裂皮处未发现卵;巨玫瑰上89%的卵在芽鳞处,11%在裂皮处。虽然绿盲蝽的产卵部位在这两个品种上表现出微小的差异(表1),但我们观察到,玫瑰香品种的裂皮比巨玫瑰品种的裂皮更开裂,这是因为树皮开裂程度加大会不利于成虫产卵,从而影响卵的附着。
这两个葡萄品种上绿盲蝽的产卵部位均集中在葡萄芽鳞处,但是不同部位的带卵量有所不同。玫瑰香品种百个芽鳞平均有卵9.17粒,在葡萄老裂皮处没有发现卵,P值为0.374>0.05,不显著;巨玫瑰品种百个芽鳞平均有卵6.67粒,在葡萄老裂皮处也发现了越冬卵,百个裂皮平均有卵0.83粒,P值为0.156>0.05,也不显著。关于葡萄品种,玫瑰香与巨玫瑰上绿盲蝽的越冬卵量有一定差异,玫瑰香品种芽鳞和裂皮上带卵11粒,巨玫瑰品种带卵9粒,但这一差异尚不能确定是品种造成的,还需要试验进一步分析研究。这是因为玫瑰香所在的北园周围有枣树和苹果树,而且管理粗放,树上也有绿盲蝽的危害,因此,北园绿盲蝽的调查卵量大于南园,很可能与果园周边其它果树上的绿盲蝽有密切关系。
由表2可知,相同部位不同葡萄品种间绿盲蝽的产卵量相差不大。比如芽鳞部位上玫瑰香百芽鳞平均有卵9.17粒,巨玫瑰有卵6.67粒,P值为0.806>0.05,不显著水平。老裂皮部位上玫瑰香百裂皮平均有卵为0粒,巨玫瑰有卵0.83粒,P值为0.347>0.05,也呈现不显著水平。
3 讨论及防治意见
因为绿盲蝽的越冬卵主要在葡萄树多年生芽鳞内越冬,极少数在葡萄老裂皮上越冬。因此,调查绿盲蝽春季的越冬基数应该把芽鳞部位作为重点,可根据芽鳞处的百芽平均卵量和天气条件,预测当年绿盲蝽的发生量。
在春季日常管理中特别是抹芽的操作过程中,遇到带有越冬卵的葡萄芽鳞要及时剪掉,放入随身携带的塑料袋中集中起来并烧毁,这样可大大降低绿盲蝽的虫口基数,也有利于提高早春对绿盲蝽的防治效果。若剪掉芽鳞会对葡萄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的话,可喷施杀卵剂,诸如有机磷类农药如三唑磷、丙溴磷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如灭多威,以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如氰戊菊酯等。
当卵量基数比较大且杀卵剂使用效果不好时,为减少该虫的发生,建议防治重点应放在越冬卵的孵化期(第1代若虫),一般在4月末,此时若虫孵化时间比较集中。在药剂选择和使用上,以触杀性好和内吸性强的药剂混合喷施效果最好,如用20%乙酰甲胺磷500倍液+20%速灭杀丁1500倍液+20%吡虫啉2000倍液混合喷施;还有4.5%高效氯氰菊酯2500倍液+5%啶虫脒3000倍液混合喷施等。同时还要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