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其实在古代葡萄不只有这一个名字,它也曾名为“葡桃”,此外,它还有其他的称呼。比如在《史记》中就写作“蒲陶”,《汉书》中写为“蒲桃”,而《后汉书》中则写为“蒲萄”。
而对于“葡萄”名称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聊一聊这两种说法。
01
一:意译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道:
“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这里的“酺”是聚饮之意,而“醄”则是陶醉之态。
李时珍认为葡萄之所以叫葡萄,是因为用葡萄所酿造的酒饮过之后能够使人陶然大醉,因此,取“酺”与“醄”字的谐音,将其称为“蒲桃”、“蒲陶”或 “葡萄”。
所以说,李时珍的看法就是,“葡萄”的名字是意译过来的,但是,后世有许多人认为“葡萄”的名字是音译过来的,包括《本草纲目》的校注者也认为,“蒲桃及葡萄皆是译音,不必有意。”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音译的观点。
02
二:音译
说起音译,我们就要先来聊一聊葡萄的历史渊源。
我们现在普遍认为,葡萄的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其实,根据考古发现,我国也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地之一,但是,在汉代之前,并不叫“蒲陶”这个名字,而是葛藟、蘡薁等等。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这是《诗·王风·葛藟》中对葛藟也就是对葡萄的记载。
虽说有文字早已记载了葡萄的出现,但是根据现有资料只知道古人发现和采摘野葡萄,而不知道先秦时期古人有没有大量的种植。
等到了汉朝的时候,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第一次出现了“蒲陶”的记载。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的。
由此,我们认为葡萄是张骞出使西域,由中亚引进而来的,而对于这些外来品种,我们主要习惯按照原名翻译,因而有学者认为汉时“蒲桃”(葡萄)二字的发音,直接源于希腊文“botrytis”;也有学者认为葡萄一词是波斯语“budawa”的音译。后来,有学者根据山西介休等地的古方言得出,葡萄一次在当时音译过来与波斯语“budawa”的读音非常接近。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葡萄” 一词是来自波斯语“budawa”的音译。
03
三:总结
总之,对于葡萄名字的由来,我认为还是来源于音译。我国著名民俗学家、《细说万物由来》的作者杨荫深先生在研究了《史记·大宛列传》和《本草纲目》后认为:
“此蒲陶注家均无解释其命名之意,大约当是译音”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李时珍的解释大约是自己想象力之词,而葡萄名字的真正由来还是波斯语“budawa”的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