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葡萄酒评比彷如七岁大的小孩比赛削铅笔,谁铅笔削得好,谁就得金牌。
就在这几天,有位年轻的朋友写了一篇文章寄来给我欣赏,谈论到葡萄酒品评体系的看法,文中提及“不同价位的葡萄酒,采用一样的标准记分,就像运动场上,一个青壮年和一个少年或老人一起比赛,怎有公平而言”?的确是如此,所以有些葡萄酒杂志评选,会增加了一项价格因素,以弥补这样的缺憾,但是再往深一层剖析,还是有让人是厘不清说不明的地方。
上图:1976年,法国葡萄酒称霸世界最,但巴黎举行的一场盲品会上,所有法国葡萄酒专家盲品的最高评分竟是美国加州酒,美国酒全面击败法国酒,这是现代葡萄酒历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史称巴黎审判。
所谓葡萄酒品评或竞赛,到底是人比较品酒功力还是葡萄酒自己在作竞赛?著名的葡萄酒品鉴作家亚兰杨格(Alan Young),对于葡萄酒品鉴与评比作了如此的批注:“在积累了三十年的经验后,深知大部分的葡萄酒竞赛,是一场荒诞的骗局,或是一种病态,某些葡萄酒评比,绝对是欺骗的行为。”他更戏谑地说:葡萄酒评比彷如七岁大的小孩比赛削铅笔,谁铅笔削得好,谁就得金牌。
某个国际品评会场里,曾经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品评结束后,几款同分数的葡萄酒,由于不分轩轾无法比出高下,最后居然是以举手表决的方式来决定葡萄酒质量的高低。呜呼哀哉,真令人心痛呀!落选的葡萄酒并非酒质不佳,而是毁在几个被认为是专业的品酒人手里。
(勃艮第专家Allen Meadows曾在一次74年份的垂直品鉴会上牵头评选了一直满分罗曼尼康帝葡萄酒,后来随着这瓶酒的提供者康帝博士造假酒被抓,这瓶酒的真实性也饱受质疑。)
奥运会中选手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在竞技场上各自较劲一争长短。拳击分量级,举重比赛亦然,百米短跑起跑线相同。偏偏葡萄酒评比是以人为主,葡萄酒为辅,名人品出的好酒才算数,张三、李四评出的酒没人相信,这是哪门子的想法?假如同一款酒分别让罗伯特·帕克(RobertParker)、休·强生(HughJohnson)、欧兹·克拉克(OzClarke)三位知名的葡萄酒专家品评,评出来分数若有差异,到底要相信谁的?可能又是一场纠葛不清的罗生门。从方方面面来看,人的自我高过葡萄酒本身的存在,由人来决定葡萄酒的优劣,葡萄酒只能任人摆布,人的影响力可牵动葡萄酒的一切,包括对葡萄酒好坏的评断以及市场价格。
(众多好酒,该以何标准如何一分高下?)
《孟子》一书里有一段关于小白鱼的典故,庄子说:“小白鱼悠游自在,好不快乐!”,惠子问:“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庄子回答:“你又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鱼不快乐!”
当品酒人对葡萄酒说东道西品头论足的同时,杯中酒只能静默地看着人世间多少世纪的变迁,它无语,也不能语,好坏皆由人们去做定论。这般情境彷如小白鱼在水里游来游去,人们总是猜想它们正无忧无虑的悠游自在。且不说鱼,光是你、我、他,都无法心灵相通,只能彼此揣测对方的想法和心思,更何况人鱼之间的差距又何等的遥远。当我们谈及葡萄酒的种种,优劣岂能以当下世俗的看法而做数,葡萄酒若有它的想法,它可能会说:“你又不是葡萄酒,怎会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