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传统种的葡萄植区,但是由于品种更新较慢,有些地方的‘大路货’葡萄品种,比如‘巨峰’已经滞销。”
夏末秋初,正是品尝葡萄的时令季节,但是我国葡萄产业冷热不均。
在9月16日举行的第三届南京八卦洲(红杜鹃)葡萄文化旅游节上,中国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凤之表示,近几年我国葡萄种植单产持续下降,表明葡萄产业正在经历区域布局优化和品种改良调整期,但葡萄品种70%为国外引进的现状着实让人心急。
据统计,2015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达1200万亩,产量1400万吨,分别居世界第二和首位。
但是,近几年来,我国葡萄单产持续下降,结构调整和品种更新已经箭在弦上。
刘凤之说,我国虽然是葡萄种植大国,但基本以鲜食为主,占80%。葡萄制酒和制干都很少,2015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为11.4亿升,仅为世界第八。
与此同时,我国葡萄品种70%为国外引进,许多国内畅销品种如“阳光玫瑰”等,一旦走出国门就有可能遭遇知识产权危机,从而限制了我国优质葡萄的出口。
目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葡萄品种较少,自主培育的葡萄品种仅100余个。
在北方葡萄产区“大路货”居多,品质不高且上市时间集中,造成季节性、地区性过剩。
制酒葡萄、功能性葡萄品种较少,目前我国葡萄酒产量占全球4.2%,但消费量占7.1%,2015年进口的葡萄酒达4.6亿升。
育苗市场混乱,谁都可以随意繁育葡萄苗,造成病毒病等病害较多,为提升品质和降本增效带来困难。
刘凤之说,目前葡萄种植成本约为3-5元/公斤,设施栽培的成本则更高,必须提高葡萄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品牌意识,健全产品营销体系。
他建议,应推行种苗标准化、无毒化,栽培管理标准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易管、无核、大粒的新品种,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葡萄果品。
目前,我国的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3,也不及与我国饮食文化相近的日本,为日本的1/2,因此制酒葡萄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相关部门应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做到品种优良化、区域优势化。